瓷器的发展史

陶器和瓷器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大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主要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高,但可塑性差。除了器皿和装饰品的使用,它在科技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陶瓷原料是地球原始的大量资源,粘土,这是由淬火。粘土坚韧,常温遇水可塑,稍干,可磨;烧到700度,陶器能盛水;烧到1230度就瓷了,完全不吸水,耐高温,耐腐蚀。在今天的文化和技术中,其使用的灵活性仍然有各种创造性的应用。

一.组成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制造了陶瓷。

陶器发明于(新石器时代)。陶瓷材料的主要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钛等。常见的陶瓷原料有粘土、应时、钠长石钾等。陶瓷原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差。除了器皿和装饰品的使用,它在科技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陶瓷原料由大量的原始地球资源加工而成,如粘土、应时和长石。粘土坚韧,常温遇水可塑,稍干可雕,半干可压缩,全干可磨;烧到900度,陶器能盛水;烧到1230度就瓷了,完全不吸水,耐高温,耐腐蚀。在今天的文化和技术中,其使用的灵活性仍然有各种创造性的应用。

编辑本段II。背景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天然矿物,经粉碎、混合、成型、煅烧而成的材料和各种制品。陶器和瓷器。传统概念的陶瓷是指一切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造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粘土的混合物经混合、成型和煅烧制成的各种产品。从最粗糙的土陶到最精细的精美陶瓷,都属于它的范围。其主要原料是硅酸盐矿物(如粘土、应时等)。)取自自然界,所以它和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行业一起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编辑第三段。制造

陶瓷工艺流程1。陶泥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几千年来,许多精美的陶瓷都是由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的。制瓷第一道工序:陶泥就是把瓷泥做成能用的瓷泥。第二,那堆泥巴冲出来的瓷土不能马上用,要分陶瓷艺术品。

在这里,把它们堆成列,以便存放和绘图。第三,画空白。把叠好的瓷土放到一个大转盘里。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第四,打印出来的瓷坯只是一个原型,需要根据要制作的形状选择不同的模具将瓷坯打印成各种形状。第五,刚印好的毛坯厚度不均匀。需要通过修边的过程对印刷好的毛坯进行整齐对称的修边,修边分为湿修和干修。6.挤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就是用清水洗掉坯体上的灰尘,为接下来的拉坯、上釉等工序做准备。七、在坯上画坯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坯画有很多种,有的是写意的,有的是用好的画纸勾画的。不管怎么画坯,都是陶瓷工艺的点睛之笔。八、上釉的瓷坯粗糙无光,上釉后却完全不同,光滑光亮:不同的施釉工艺,效果完全不同,常用的施釉方法有蘸釉、喷釉、摆釉、喷釉、刷釉等。九、窑火千年,生生不息,几十种工具精心雕琢的瓷坯,在窑中几千度的高温下烧制,就像一只丑小鸭会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有煤气窑、电窑等等。经过几天的烧制,窑里的瓷坯已经变成了精美的瓷器碎片,迫不及待地从敞开的窑门里脱颖而出。Xi。成品瓷缺陷的修复。一件完美的瓷器在烧制时有时会有一些缺陷。用JS916-2(金素成)修补可以使成品瓷更加完美。

1.陶器的发展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发现了大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遗迹。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至9700年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品皮岩、广东英德清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残片。磁山文化,因1973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以放射性陶瓷建筑材料为基础。

碳测定,7900多年前。1977期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一处文物,相当于磁山文化时代,内容相似,故统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壶、双耳壶等。大部分器皿都是素色无文字的,也有一些用沙子做成的陶器上有花纹装饰。1973浙江余姚河姆渡首次发掘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是黑陶,造型简单,早期流行描绘图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Xi郊区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彩陶。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到了商周时期,已经有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职业。战国时期,陶器上出现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鸟。这时陶器开始使用铅釉,使陶器表面更光滑,有一定的色彩。西汉时期,釉陶技术开始广泛传播。汉代也开始出现各种颜色的釉料。有一种陶器盛行于唐代,以黄、棕、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称这种陶器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在彩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烧制后形成浅黄、赭石黄、浅绿、墨绿、天蓝、棕红、茄紫等各种颜色,但多为黄色、棕色、绿色。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颜色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瓷器的发展

众所周知,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基于陶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代白陶以瓷土(高岭土)为原料,烧制温度在1000℃以上,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白陶的成功烧制在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的质地比陶器更细更硬,胎色多为灰色。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弱。在装置的表面涂上一层石灰釉。但它们与瓷器并不完全相同。被称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原始瓷器在商代出现后,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在1600-1700年间经历了变化和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东汉至魏晋时期制作的瓷器,从出土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加工精细,坚硬不吸水,表面涂有一层青色玻璃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白釉瓷器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到隋代达到成熟阶段。唐朝有了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白度达到70%以上,接近现代细瓷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瓷器在胚质、釉色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所提高,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在技术上,有明确的分工,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名窑众多,有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等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薄,釉色均匀;磁州窑(河北省彭城)以磁泥为坯,所以瓷器也叫瓷器。磁州窑多生产带黑花的白瓷;景德镇窑的产品薄,有光泽,精致的光诱导,并有很高的白度和透明度,这是促进作为宋代瓷器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红色或青绿色,釉色艳丽明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薄、细腻、美观。简瑶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其黑釉亮如漆。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蓝色为主,色泽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汴京的官窑,窑址在汴京是为了给朝廷烧瓷器。哥窑在哪里烧制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综合各种资料分析,葛窑最有可能的烧制地点是与北宋官窑同产;钧窑出的彩瓷很多,以胭脂红最好,青墨瓷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薄、薄、有光泽,瓷色润泽,釉色白如粉,称为粉定或白定。我国古代陶瓷釉色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从单色釉到五彩釉,再从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渐发展到釉下和釉上彩的多色和斗彩。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下彩、釉下彩三大类。先涂在坯体上,上釉,入窑烧制的彩瓷称为釉下彩(温度1250-1340℃)。在窑中烧制的釉上彩瓷器,上釉后以1250-1340℃烧制为釉中彩。在窑中烧制的釉上彩瓷器,上漆后在焙烧炉(600-800℃)中焙烧,称为釉上彩。清代景德镇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

3.陶瓷干燥技术

陶瓷干燥技术一般采用热风干燥技术,能源有天然气燃烧、燃煤、电炉,但其干燥周期长,导致资金周转慢,均匀性差,干燥窑占地面积大,能耗大。陶瓷微波干燥技术的出现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微波干燥技术原理微波是频率为300 MHz的电磁波,加热介质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会随着外加电场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分子运动和相互摩擦效应。此时微波场的场能量在介质中转化为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产生热化、膨胀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从而达到微波加热干燥的目的。陶瓷微波干燥技术优势:1,微波干燥时间短,干燥过程最快几分钟即可完成。陶瓷用微波干燥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根据材料情况,通常只需20分钟至2小时即可完成干燥处理。2.因为微波干燥对整个物体进行加热,干燥均匀性好,陶瓷质量提高,不会出现开裂。3.微波设备占地面积小,由于干燥效率的提高,大大减少了传统陶瓷窑炉所需的厂房面积。4.微波干燥技术节能环保。大型干燥室和隧道式干燥线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陶瓷干燥存在的干燥室内磁场极不均匀、产品开裂等技术难题,并成功投入市场应用。

编辑第四段。分类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生土和温度的不同。在制陶温度的基础上,加上火和热,陶就成了瓷。陶器在800-1000度烧制,瓷器在1300-1400度用高岭土烧制。陶瓷制品种类繁多,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物理性能和制造方法往往相互接近,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概括成几个系统,详细分类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两种陶瓷餐具。

从不同角度分类:

1.根据不同目的分类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罐、坛、壶、盆、盘、碟、碗等。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3.工业陶瓷:指用于各种行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建筑卫生陶瓷:如砖、排水管、瓷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②化工(化工)陶瓷:各种化工用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门及耐酸砖、灰;③电瓷:电力工业中用作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子、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电信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④特种陶瓷: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包括高铝瓷、镁质瓷、钛镁瓷、锆英石瓷、锂瓷、磁性瓷和金属陶瓷。

2.根据原料和坯体的密度,可分为

砖瓦或赤陶、陶土、石制品、半瓷,甚至瓷器(130relain)的原料由粗到细,坯体由粗到多孔,逐渐变得致密,烧成温度也是如此。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皿,一般由易熔粘土制成。在某些情况下,熟料或沙子可以添加到粘土,以减少收缩。这些产品的烧制温度变化很大,取决于粘土化学成分中所含杂质的性质和数量。用其制成的砖瓦,如果气孔率过高,坯体抗冻性不好,过低,砂浆不易挂叉,所以吸水率一般应保持在5 ~ 15%之间。烧制后生坯的颜色取决于粘土中有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制气氛,当在氧化焰中烧制时,主要是黄色或红色,当在还原焰中烧制时,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我国建筑材料中的青砖是用含有Fe2O3的黄色或红色粘土,在火近时用还原焰煅烧,使fe2o 3还原为FeO,变成青色。陶器可分为普通陶器和精美陶器。普通陶器是指陶罐、罐、坛、瓮、耐火砖等有多孔着色体的产品。精陶的坯体吸水率还是4 ~ 12%,所以是通透而不透亮的,一般是白色带色的。釉料多为含铅、硼的易熔釉。与炻器相比,熔剂较少,烧结温度不超过1300℃,坯体烧结不充分;与瓷器相比,对原料要求较低,坯体可塑性较大,烧成温度较低。不易变形,可以简化产品的成型、填充等工艺。但精陶的机械强度和冲击强度小于瓷器和炻器,其釉面也比上述产品柔和。当其釉层破损时,多孔体容易被污染,影响卫生。细陶器按坯体成分不同可分为粘土、石灰质、长石和熟料。粘土陶器接近普通陶器。石灰精陶以石灰石为熔剂,制作工艺与长石精陶相似,但质量不如长石精陶,所以近年来已很少生产,被长石精陶取代。长石精陶又称硬精陶,以长石为熔剂。它是最完美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陶器。在近代,许多国家已经用它来大规模生产日常餐具(杯子、盘子等。)和卫生陶器代替昂贵的瓷器。热料精陶是在精陶坯中加入一定量的熟料,以减少收缩,避免浪费。这种毛坯多用于大而厚的轮胎制品(如浴缸、脸盆等。).中国古籍中把炻器称为“石胎瓷”。它的坯体致密,已经完全烧结,非常接近瓷器。但没有玻璃化,吸水率仍在2%以下。坯体不透明,呈白色,烧制后大多允许显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没有瓷器高,原料容易得到。炻器强度高,热稳定性好,非常适合现代机械化洗涤,从冰箱到烤箱都能顺利度过温度突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饮食的社会化,炻器的销量比陶器大。半瓷的坯体接近瓷器,但烧成后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的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使用性能不如瓷器,但优于精陶。瓷器是陶瓷发展的更高阶段。其特点是生坯已经完全烧结和玻璃化,所以致密,不透液体和气体。轮胎薄的部分是半透明的,横截面呈贝壳状。用舌头舔的时候感觉很滑,不粘手。硬瓷是陶瓷中性能最好的。用于制作高档日用器皿、电瓷、化学瓷等。软瓷助熔剂较多,烧成温度较低,机械强度不如硬瓷,热稳定性也较低,但透明度高,装饰性丰富,多用于制作艺术展示瓷。至于熔块瓷(F陶瓷日用品,

釉瓷和骨瓷,它们的烧成温度和软瓷差不多,优缺点也和软瓷差不多,应该属于软瓷的范围。这两种瓷器生产难度大(坯体可塑性和干燥强度差,烧成时变形严重),成本高,所以生产不具有普遍性。英国是著名的骨灰瓷生产国,中国唐山也生产骨灰瓷。特种陶瓷是随着现代电器、无线电、航空、原子能、冶金、机械、化学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尖端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这些陶瓷使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长石和应时,有些坯体还使用一些粘土或长石。但使用的是纯氧化物和特殊性质的原料,其制造工艺和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