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铁流?铸钢车间的“工人诗人”
1958拖拉机厂铸钢车间电工班来了两个电工,一个叫,一个叫王。一个24岁,一个21岁。都是旧社会的苦孩子。现在的沸腾工厂充满了紧张和忙碌,到处都是奇迹。工人阶级的生活多么壮丽啊!
1958,用“火红”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即将正式投产的拖拉机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车间,都像夏天的朝阳,到处都是汗水,连呼吸都是激烈而温暖的。然后每一个分配到岗位上的青年和团员都在夜以继日地努力,忘我工作,不分工作时间,不怕加班加点,从来不谈报酬,只知道心甘情愿地付出。
他们所在的电工班负责铸钢车间的各种电器。这个工作没有文化是做不出来的。拿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符号、公式,他们一边渴望学习研究技术,一边参政议政学习武装思想,一边忘了自己投入生产。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尽快投产,尽快生产出合格的拖拉机。
新成立的拖拉机厂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农业机械厂,其铸钢铸铁车间里“火红”一词并不为过。红色是他们的象征。这里要把拖拉机最重要的部分倒出来,比如铁牛的“骨头”和“腿”,也就是底盘、履带板、履带销、大梁、前桥、缸体、两个轴等等。经过几千度熔化的钢水是他们的血液。他们吐着火舌,像一条红龙,被浇铸在模子里。每一次铸造都渗透着工人们的汗水,其中场面壮观却充满了危险、辛苦和热力。他们是被火“烤”出来的英雄,这里叫热作。这里的一线工人大多在高温下工作,是最热、最脏、最累的地方。这两个作为东方红铁牛摇篮的车间,汇聚成一股火红的钢铁洪流,24小时不停炉不停设备,铸造成千上万的零配件。
因为爱,除了工作,他们的才华也受到了沸腾工厂的启发。在业余时间,工作之余,他们抽出时间写诗,写工作日记。他们徜徉在这新的生活中,内心怒放。
火热的时代,火热的人,火热的激情,火热的心,火热的工作坊,火热的日记,火热的诗。
李青莲用东方红拖拉机走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和万里沃土,因为她的诗歌颂了工厂生活。拖拉机厂很棒,铸钢很棒,铸钢工人也很棒。他为中国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工人诗人”。那首如铁流般炽热的诗,只有做过铸钢工,亲身参与制造拖拉机的人才能写出,才能唱出。从这里,他唱出了拖拉机厂工人劳动创造的力量,李青莲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诗人”。
1958,24岁的李青莲从Xi安来到拖拉机厂铸造车间上电工课。火热的工厂生活让他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沸腾的新世界。为了迎接第一台拖拉机的诞生,所有参试人员都在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他的岗位是最普通、最基础的,他有很强的责任感。电工要巡视整个车间,随时修理和处理任何出故障的东西。正是这种工作性质让他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所见。工人们无私的劳动让他从心底感到感动,像被火热的生活融化的笔墨,写作的灵感不可阻挡。工作后不久,他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工厂、拖拉机、车床、电工等的诗歌。这些诗像是在和工人说话,亲切自然,又像是铁炼成的钢,升华了朴素的生活。
当时整个拖拉机厂都在为拖拉机的顺利生产而努力。铸钢车间的热加工和铸造负责拖拉机的重要部件。为了生产这种拖拉机,必须先将铸钢精炼成钢水,然后铸造拖拉机的四肢和车架。如果说大跃进的时代是热的,这个工厂等待拖拉机诞生的过程是热的,用铸钢熔化钢水的铁炉是高热的。倾倒时会发出火焰。
钢水慢慢流入工卡模具。就在落入尘土的瞬间,钢水飞溅、火化、爆炸,厂房红了,工人们的脸也红了。当时大家都汗流浃背,紧张有序地操作着,铁流乖乖地成了拖拉机零件,被送到下一道工序加工。
作为一名电工,他不能犯任何错误。所有这些真实的场景都为他的灵感添上了翅膀。
夜以继日地工作后,他写了一首又一首诗。有时候,在空档休息时,工友们看到他拿着笔,就会围在他身边。“青莲,这首诗我们还没听够,得再补几段。”有工友甚至开玩笑说可以给我写一段。此刻,这个写诗的年轻人更有动力。他说:“工友们喜欢我就写。我是厂里的歌手,是诗界的铁匠。”,
从那以后,他的诗像钢水一样炽热,鼓舞着有斗志的劳动者。自豪感油然而生,也给劳动者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
他在车间做过杂工、修炉工、电工、团委,在中国新工业革命的开端,见证了拖拉机厂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拖拉机厂,最具代表性的铸钢车间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火热的缩影。他有幸成为最早的铸钢人和第一个工人诗人。应该说钢铁给了他诗歌创作的动力,工人劳动的精神打动了他的心。而且,由于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对拖拉机工业机械未来的理想,以及作为一名工人的自豪和难忘的经历,他巧妙地描述和表现了新中国产业工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们不会想到他在这些炼钢车间里用generate写的诗,后来影响了中国和中国的一个百年诗坛。
到铸钢车间的第二年,1959出版了诗集《我们的沸腾工厂》。
后来,他出版了《离开工厂的拖拉机》和《驾浪的新犁》。那是什么年代?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本被汗水浸透、被油污沾染、蕴含着鲜活人物形象的诗集时,字里行间依然激动人心。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家拖拉机厂重回我们的视线,一个电工成为一个杰出诗人的起点。
毛泽东从未去过洛阳。
毛泽东去过许多城市。
毛泽东从未去过洛阳。
毛泽东的三大地宫。
一次住几个月。
仍在邙山上俯瞰黄河。
但是我没有去洛阳附近。
建国初期会在洛阳建几个大工厂。
有人说洛阳地下全是文物。
毛泽东说古人应该在场。
我觉得还是到场比较好。
于是洛阳出现了一批。
亚洲一流的大工厂
朱德元帅去过洛阳。
刘少奇总统去过洛阳。
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
保护洛南大面积的水浇地。
也有人说龙门煤含有很多化学元素。
不能卖给日本人
民间谣言
洛阳是夕阳西下的地方。
毛泽东是几百年后才出现的伟人。
它是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我想知道毛泽东本人是怎么想的。
他在北京摔倒了。
缝补衣服
给徒弟缝补衣服,
师娘灯下飞。
一副眼镜,一个鼻梁,
几颗汗珠爬在他的额头上。
人们问:“你开夜车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说:“给我的宝贝绣一朵牡丹花。”
啊,针线缝得很紧,
多少慈母的心语。
妈妈,你亲爱的儿子写道,
请听光荣榜上的回答。
铁匠
午夜。地球在沉睡。鹅毛大雪纷飞。
两个锻造者,在地球的一端锻造。
车轴。炉火的朝霞散开了
在宇宙的鸿蒙系统,茫茫夜色被烤得通红。
两个伪造者,他们手臂上的肌肉把帆布工装
很紧很紧。红色坯料在铁砧上。
像一个跳舞的小红孩儿。还有带火花的流星雨
女神撒花,拜倒在铁匠脚下。
窗外的雪。雪外雪。雪封太行。雪压迫着大地。
王想念他的妻子
选角班有个叫丹尼尔·王的。
他工作的时候也是最“牛”的
王有一个老问题。
下班的时候喜欢想媳妇。
那时候,强壮的工人一年只有七天假期。
探亲就像七夕的牛郎织女。
在老家没吃过几顿饭。
丹尼尔没有和他的儿媳妇好好亲热。
他媳妇很水。
是十里八村的花。
他前年生了一个胖男孩。
当他想念他的妻子时,他总是说他想念他的孩子。
当我真的想去的时候,我会去街上看女人。
看那个女人。她看起来像个孩子。
悄悄跟着多看就好了。
但是我的心因为恐慌而怦怦直跳。
摘自《烟囱》
“鲜花盛开满天,
风带来了煤尘的香味。
啊!那是发电厂工人的心声。
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诗歌,
因为它太占地方了,
所以用烟囱当笔,
蓝天造纸。"
这位电工因给工人唱歌而闻名于世。电工用笔耕耘,用红心包裹,用锤子锻造诗词。
短短八句话,就能写出一个普通车床工人攻克难关的高产决心。诗歌在工厂里传播,像突飞猛进的鼓点和号角,激发着人们的劳动热情。
当车床复活时
你古怪的脾气真的很不好,
人们想给你报销吗,
你开车时会发出吱吱声,
没转两下就把车刀弄坏了,
如果你不听话,心软,
然后彻夜不眠,
看看你的硬骨头,
还是我们工人的志向高。
这是一个工人对一台旧机床说的话,因为他对自己的机床最有感情。他更像是它的老朋友。他想让它在大跃进中掉队,最终在工人师傅手里起死回生。其中,对机床说,更像是对工人本人说。这些短短的诗句,既是工人们对这台机床的深情,也是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尽管困难重重,却乐观坚定。他的语言是工人的。他无愧于“工人诗人”的称号。
《你在笑什么》里的徒弟小王,睡梦中微微一笑。师傅看着他的笑脸,高兴地把徒弟和快速成长的过程联系在一起。“铁塔是我的脊梁/高压线是我的手臂/我伸出这些粗壮的手臂/我把大地抱在胸前。《电工的音乐》中的电工:威严的竞赛之神/脚踏大地,头顶云端。
那么党当领导的时候老八路在厂里是什么形象呢?看他的“要不要找个党委书记?”摘要如下:
你在找党委书记吗?
请去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他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
和工人没什么区别。
机器在机修站外一字排开,催着工人快快安装,冲天炉试了第一炉钢。战斗从昨晚一直持续到黎明。
熔化仓在投料,搬运工日夜守在现场清理车间青年突击队,这也是他平时的地方。
你在找党委书记吗?请去战斗最紧张的地方。太阳不常呆在办公室,“火”总是在战斗中燃烧发光。
这是一个具有某些时代特征的党的领袖的生动形象。在20世纪50年代,党的领导人密切联系群众,在激烈的生产和劳动斗争中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和工人们一起在劳动中领导着进步和胜利。
他在《拖拉机出厂》的后记中说:“我爱工厂,爱机器,我爱战斗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人。这是我赞美的主题。生活本身促使我在工作之余拿起笔来描绘我的祖国,赞美我的人民。”
像拖拉机厂成千上万的工人一样,李青莲是不同的。他首先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优秀的工人,其次是一个热爱工作和生活的人。正是这些生活中新鲜美好的事物,引发了他的思想灵感,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从而产生了诗中的“东方红”和“拖拉机”。
这是不同于任何作家的气质,因为他是拖拉机厂火热生活锻造出来的愿景。这样的时代情感,标志着一代人特有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 * *社会主义风格的最高境界,他无法复制,也不会回来。
他干了一晚上,第二天一首歌就伴随着轮班记录诞生了。
黎明
经过一夜的战斗,
我感觉很放松,
挥动车工的锤子,
击倒了最后一颗星。
我的喉咙发痒,
我想唱《东方红》。
啊!我亲爱的继任者来了。"
如今,经历过这样生活的人大多已经离去,或者这些场景已经随着记忆而褪色,但这些诗可以为我们作证。他们继续为我们描绘着夜班工人接班的真实图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一个中国人崇敬和敬畏那个时代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精神的时代。没有这些数不清的夜以继日的战斗,中国就没有东方的铁牛,就没有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铿锵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