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日本中世纪文学的历史阶段和主要成就

日本古典文学(书面文学)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八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古代早期、古代晚期、中世纪早期和中世纪晚期。(注:《泰晤士报》对日本历史的划分看法不一,尚无定论。比如日本封建社会开始的时候,有五种不同的看法,上下的差距达到了六七个世纪。从日本大多数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仓时期被视为进入封建社会的界限。参见《彦博日本史辞典》中的“封建社会”,彦博书店,1964版,第178页。)

一、早期古代文学

公元前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原始社区社会。起初,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群小酋长。4、5世纪,在大和(今奈良县的一部分)崛起的强大天皇天皇逐渐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权”。日本中央集权皇权制度的建立与对中国文化和技术的接受密切相关。中国的古代文化、生产技术和汉字是通过朝鲜半岛或直接接触传入日本的。特别是七世纪以后,日本中央政府与中国隋唐王朝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向唐朝派出了十几个大规模的使团,还有留学生和学僧来华留学。这一措施延续了200多年,足以说明古代国家在崛起阶段的进取精神。当然,日本古代贵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创造自己的贵族文化。

日本最早的文字文献出现在8世纪初,即“奈良时期”(710-784)。这一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代故事》和《千叶集》。当时日本还没有创造“假名”,两本书都是借助汉字书写的。前者汉字不仅用来表意,还用来表音;后一种汉字主要用作音标。

《史记》是一部记录古代神话传说的作品。写于公元712年。从这本书的序言可以看出,它是在皇帝的命令下编写的,目的是试图用神话来证明皇帝血统的权威性。由于这种政治目的,在古代的记载中有很多关于神的血统的无聊解释。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古代故事》这本书里一些生动的神话传说的文学性。

神话是古代人通过美好的幻想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或者表达人们支配自然的愿望;《史记》也不例外。它的很多章节或片段,比如第一卷的《海星和邢珊的故事》,讲的是渔民和樵夫的争执,然后转到邢珊娶波塞冬之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旱涝潮汐的自然现象也用美丽的想象力解释。《奥国之命求婚的故事》主要由几组情歌展开。中卷有很多古代群殴的歌谣,二卷记载了古代部落之间的战斗传说。所有这些,作为反映日本古代民族生活氛围的文学原著,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力。

八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和平歌曲集《叶晚集》。全书共20卷,和合之歌(注:和合之歌是古代日本人用来区分民族固有的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名称。一般来说,宋指的是前者;诗指的是后者。和歌只有固定的诗体,没有韵。长歌(注:长歌的音乐号码法是5.7.5.7...7.7,其中5.7可以重复多次,长度不限。)和短歌(注:短歌节奏为5.7.5.7.7,31个音节。)等体裁)共4500多首。

《叶晚集》的编纂方法因卷而异。有的卷按时间顺序排列,有的卷按内容分为三类:杂歌、挽歌、互听之歌(广义是给予答案的歌,狭义是保卫人民的歌(士兵守边的歌)。

《叶晚集》有署名作品和匿名作品。无名氏的部分作品属于民歌民谣;很多被点名的作品都是所谓著名“歌手”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450人。

除了少数传说的作者(有些可以追溯到三四百年前),著名“歌手”的活动大多集中在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这一百年可以细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作者多为帝王,如舒鸣、钟鸣、天智帝、太田王等。这一时期是古代日本中央集权国家准备和扩张的时期。这几个人的演唱风格都以风格简单、率真著称。作曲的背景往往与当时的历史动荡有关。

中期的作者活跃于七世纪中叶后、八世纪初,其中代表作者有柿本人马陆、高适内格罗、桂芝王子、一山一良、三陪、山部四郎、李进村、高桥虫马陆等人。这些人在当时都是贵族或者中下层官员。他们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为和声歌曲形式的完成和艺术手法的完善做出了贡献。柿子本人,马陆,自古被称为“歌圣”。他擅长驾驭长歌的风格,创作了许多怀旧歌曲和挽歌,如高适亲王的《宫丧之歌》、《渡江废都之歌》、《妻子之歌》、《亡妻之歌》等。他的怀旧歌曲,以宫廷为主题,表现了对古代国家崛起时期的敬仰和向往,基调苍劲有力,阴郁悲壮。表达我个人情感的关于妻子离别和悼念的歌曲,写得意味深长,有着深刻的悲伤。他善于运用对仗和枕词(注:“枕词”是和声歌曲中特有的修饰词,又称“冠词”。每一个枕边词都关联着一个特定的修饰词,起到丰富联想、调节声调的作用。),用词丰富,音韵流畅,性情诚恳。高适的黑人和山部的红人擅长写关于风景的歌曲。他们笔下的自然风光,情感饱满,风格清新。高桥虫马陆擅长写传奇歌曲。第九卷载有以民间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长歌行,如《唱河浦道子歌》、《唱胜鹿女歌》、《屠园见圣母歌》等,对事件、人物刻画细腻生动,独具特色。

在这些“全叶歌手”中,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对山上美好的记忆。他年轻时曾是唐大使派往我国的随员。他的长歌大多配有用骈文写的长序,显示了他深厚的语文素养。他著名的长歌《贫穷问答歌》是唯一一部直接反映古代法制国家统治下人民苦难的作品。这首歌的全文翻译如下:

雨夜,寒冷的雨夹雪天。在寒冷的冬夜很难抵御寒冷。粗盐对酒喝,糟醅谈加热。鼻塞频繁,背部弯曲,反复咳嗽。捻着小胡子很难抵御彻骨的寒冷。给我盖上麻布,穿上我的碎布。虽然我什么都有,但我无法抗拒这寒冷的夜晚。那些比我还穷的人,听我说,问几个问题:老婆孩子哭了,爸妈又饿又冷。在这种悲惨的时候,为什么要过年?

虽然世界广阔,但我很难一个人。日月虽明,你照我吗?全世界都是这样,还是我一个人?上帝偶尔生下我,种田从不闲着。穿着无棉大衣,布条垂在肩上。衣衫褴褛如海藻,如何御寒?低矮的房子要倒了,米店睡在湿地里。老婆孩子蹲在脚边,父母依偎在枕头上。全家大小,叹息叹息。炉子上没有烟火,锅上挂着蜘蛛网。我已经饿了很多天了,已经不记得三餐了。音细如线,竭柔如棉。祸不单行,沸油浇火焰。经理很生气,在屋前大喊大叫,手里拿着拐杖,催促田纳税。世界如此,我这辈子怎么可能被辞退?

【反宋】(注:反宋——受中国《还原话》影响,依附于长宋,以短宋的形式再次讽刺了长宋的主要内容。)忧天下!世界的耻辱!讨厌不会飞的鸟,想要没有翅膀的飞翔。

这首歌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总的来说,这首歌的前半部分倾向于被理解为古代文人对贫困状况的自诉,他推己及人,甚至思考比自己更惨的农民的疾苦。后半部分是代表农民的回答,讲述了古代坂田制下农民无门可诉的悲惨境遇。

《叶晚纪》的已故作者是由野口友和她的伟大同伴坂本朗努。此时时代已经进入法制国家后期,古代社会暴露出各种矛盾,开始走上解体的进程。tomo no Yakamochi的演唱风格反映了这一衰落时期的特征。他的短歌特点是凄美,缠绵。坂本朗努写了一些优美的情歌。

《叶集》中无名氏的歌曲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这些歌曲中最有特色的是14卷收录的200多首“东歌”(该州东部的民歌)。这些民歌大多以爱情为题材,不仅语言朴实自然,而且以各种劳动场景作为对比、刺激等艺术手段,使这些民歌趣味盎然,富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有些歌曲还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忠贞不渝,不怕父母暴力干涉的感情。第20卷载有92首“反人民歌曲”(戍边士兵的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在古代皇帝制度下被迫离开父母和妻子并远离边疆的士兵的悲伤情绪。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歌曲,《叶晚集》还收录了许多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作品。

总之,《叶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古老,而在于它反映了古代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深刻而真挚的风格。《叶晚纪》之后,和歌逐渐退化为贵族的休闲品,贵族们把和歌作为社交布施和求偶的工具,或用于宫廷“唱戏”(一种比武和歌的游戏)。平安和镰仓时期,和歌也是贵族和僧侣的专属,成为他们表达细腻感情的手段。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的《史记》、《千叶集》之外,还应该有散文的《方志》。《地方风俗》最初是在皇帝政权的指示下,由当时的地方官员编纂而成,但其中包含了许多地方传说和古代故事的片段。这些古代传说虽然是地方官员收集的,字迹也比较朴实,但往往充满了古人的生活情趣。有些传说后来被民间故事继承和发展。

这一时期,在音韵方面,除了《叶集》和《古代事件记录》中保存的歌谣外,还有一种宗教歌谣《祝福的信息》,这是古代用来祈求上帝的抒情诗,其中一些歌词体现了古代歌谣中的节奏美和生动的比喻。

第二,古代晚期文学

上古时期从九世纪初开始到十二世纪末。日本通常称这一时期为和平时期。这一时期,古代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坂田制的土地所有制逐渐被大土地私有制的庄园制所取代。天皇逐渐失势,藤原家族掌握了中央政权。古代贵族的进取精神逐渐消失,生活在平安京的皇族、藤原氏族以及所有贵族阶层都蜷缩在京城,靠着从全国各地庄园刮来的财富,过着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

平安前期,和声歌曲创作转入衰落。在贵族中,有一个模仿汉诗和汉语的鼎盛时期,编纂了许多汉诗或诗集,如《美丽文华集》、《郭靖集》等。他们致力于的是如何模仿中国诗歌和汉语的华丽辞藻和技巧。至于内容,完全离不开空宫生活。所以这些汉诗除了当时贵族的模仿能力外,与日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关系不大。

另一方面,从平安初期开始,由中国草书演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被创造出来。后来创造了假名和汉字混合的书写方法。至此,日本民族文学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手段。这对平安时代散文作品“故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用笔名写的故事文学是《竹故事》。这本书的确切日期和作者不详,大概写于九世纪下半叶至十世纪上半叶。这是一部带有民间故事性质的作品,讲述了月宫女神下凡到一位砍竹老人家中居住的故事。几个大贵族向她求婚,却被她拒绝和嘲讽,最后她回到了月宫。从这个故事的构思来看,情节简单,类似于民间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但在细节方面,由于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态度刻画了五个向天女求婚的贵族的丑恶,这部最早的故事化文学无论从细腻的情节描写、突出的人物形象,还是对贵族的批判精神,都给日本文学带来了全新的东西。日本文学脱离了支离破碎的古代传说,发展成为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

11世纪初,贵族妇女创造了许多新的散文文学体裁:基于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随笔文学”和“日记文学”,以及作者通过小说创作的“故事文学”等等。

十一世纪属于整个平安时期的中期,是藤原的“社官”(注:“社官”是“摄政王”和“关白”的简称。从九世纪中叶开始,藤原家族利用外戚的地位获取政治权力;当皇帝成年时,藤原是摄政王,当皇帝成年时,藤原改名为关白。这种形式的政治权力一直持续到十一世纪中叶。)政治,达到顶峰,开始走上衰落的转折点。贵族阶级本身的腐败,地方贵族势力的延伸,新兴武士阶级的崛起,使中央贵族孕育着日益深重的危机。然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藤原的家族仍然热衷于制造宫廷阴谋,不断争夺本族外戚的地位,以达到操纵傀儡皇帝的目的。除了卖官鬻爵,他们极其奢侈,已经完全丧失了处理国家政治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下层贵族妇女为这一时期的整个贵族阶级创作了挽歌。这些贵族妇女大多来自中产阶级贵族家庭,她们的父兄不愿屈从于藤原的宗族,宁愿当“国民自卫军”,成为熟悉当地民情的官员;或者留在京师,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学识,依附藤原家族,维持自己不稳定的地位。这些中产阶级贵族妇女受到了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文化教养的影响,而在当时,藤原家族习惯于招募有才华的中产阶级贵族妇女作为皇后的女儿,作为随行的女性官员。这样,这些中下层贵族女性不仅拥有了超越京城贵族狭隘视野的教养,还见证了藤原家族和宫廷的实际生活,使这些贵族女性有了审视整个贵族生活的创作动力。

村上春树(详见本章第二节)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最有才华的贵族女作家。80多万字的《源氏物语》是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一部平安贵族的百科全书,揭示了整个宫廷贵族的生活,描写了贵族妇女的群体形象,表达了对她们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与《源氏物语》同时出版的还有清邵娜写的《枕草子》。这是一本散文或笔记的合集,记录了她在朝廷做女官时的一些生活片段和经历。作者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描述了当时的宫廷生活。作品还采用了“杂集”的形式,积极地揭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纤细感受和对贵族生活情趣的评价。虽然她的观察和感受非常敏锐和细腻,但她评价自然和人事的标准始终没有离开贵族阶层的立场。

除了上述两位女作者之外,还有其他贵族女性的作品,如道冈木的《一个蜻蜓的日记》(写于十世纪末,早于《源氏物语》),描写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真实记录了自己在贵族一夫多妻制下的苦难,这部作品无疑对《源氏物语》产生了诸多影响。此外,还有《坠物记》(作者不详,在《源氏物语》之前,作者是一名男性贵族),描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继母虐待前妻的女儿的故事,以及《窄衣记》和《阎娜在堤坝上的故事》。前者也是关于贵族爱情的故事,但思想境界远不如《源氏物语》,后者是十篇短篇小说集,追求故事内容的新奇,说明故事文学正在走上形式的多样化。

十二世纪末,文学中出现了两种新的体裁。一个是《光荣的故事》和《大镜子》,这两个故事被称为“历史故事”。前者描述了从宇多天皇(887年)到堀天皇约200年间“关-社-关”政治的概况,而侧重于道教藤原的专制时期,它描述了他强大的半生和他周围的各种政治事件。后者模仿中国的《史记》列传,描述了简单的帝王历史,然后重点介绍了登上权臣宝座的藤原家族重要人物的传记。《大镜子》批判了“社官政治”时期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大致在《大镜子》和《荣耀的故事》的同时,出现了一部古今故事集。这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其内容和风格与上述贵族生活的反映完全不同。全书31卷(现存书不全),短篇小说1000余篇。在日本文学史上,这种文学形式被称为“谈话文学”,以区别于那些反映贵族生活的“故事文学”。《今昔物语》中收集的“言论”大多属于“佛家言论”,其真正价值在于卷二十二以下的“世俗言论”。从这类“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安时代末期新兴武士阶层的面貌,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品中的人物包括农民、渔民、贵族、僧侣、武士、商人、艺术家、妓女、盗贼等当时各行各业的人物,反映了这些人物的不同行为和新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的思想状态。这部作品在语言上也有创新。它用的是一种明快简洁的“和声与汉语的混合体”,完全脱离了“故事文学”细腻感性的“王朝风格”。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为即将到来的镰仓时代反映武士阶层的文学开辟了一条新路。这部作品的出现表明贵族文学已经趋于衰落,而全新的文学则处于黎明状态。

第三,中世纪早期的文学

这里所说的前中世纪时期是指从十二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末的时期。

从11世纪下半叶开始,藤原的威权政治出现了瑕疵,皇族从藤原手中夺回了政权,历史进入了一个“宫廷政治时期”(退位皇帝掌握政权),但这并不能挽救腐朽的、注定失败的贵族统治。1157“元保之乱”和随之而来的“之乱”之后,地方武士阶层(武装地主阶级)从庄园制中脱颖而出,挤入中央政治舞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新兴的武士阶级最终以源氏和石平之战的形式控制了国家政权。这就是源氏建立的“镰仓幕府”。14世纪初,有京都贵族策划的旧天皇政治复辟。直到1338年,武士足下才统一全国,建立室町幕府。然后在15世纪中叶,武士阶级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居于中央的武士阿诗卡祖逐渐失去了统治全国的权力,出现了诸侯连年征战不休的“战国时代”。在这个分而治之的过程中,古代贵族的政治残余最终被消灭,封建制度在日本社会逐渐完成。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急剧动荡,统治者之间纷争不断,统治力量日益削弱,人民的力量日益上升和壮大。尤其是十五世纪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同时出现了城市要求自治的趋势。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统治者权威的丧失,出现了时代思潮,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反映人民力量崛起的特点。

这一时期文学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军旅故事集”。20世纪30年代,首先出现了宝源故事和平治故事,然后出现了平家故事。因为此时的政治动荡离不开战争的形式,所以这些作品着重描写在战场上驰骋、独霸局面的新兴勇士形象。虽然这类文学一般被称为“军人的故事”或“战争的故事”,但实际上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战争的场面,还有进入巨大历史转折时期的阶级和政治的各个方面。

《宝源故事》和《平治故事》的作者不详,推测两本书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宝源故事》描述的是历史上的宝源之乱,《平治故事》描述的是宝源之乱三年后再次出现的平治之乱。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通过文学形象,忠实生动地再现了新兴武士阶层的刚毅勇敢和积极果断的行动。前作中的主角是“无官人”卜士元,他是朝鲜人,因为在朝廷权力斗争和失败后被流放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败自杀;后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阿库根达·依平,他写下了自己勇敢的战斗行动和充满活力的武士角色。这两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从承担新的历史使命的武士阶层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处于垂死阶段的贵族们的懦弱和愚蠢。这两部作品与前期贵族女性创作的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本质的不同。这两部作品在着重描写新阶级英雄们所作所为的同时,也不忽视武士作为新剥削阶级本质的另一面:这些武士卷入贵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和纷争,他们杀害自己的父亲、兄弟、兄弟等等,极其残忍无情。作品中对这一方面的忠实描写,有效地传达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两部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今昔物语》的语言创新,表明一种新文学的出现必然要求作品的语言突破过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平氏物语》是白眉军的故事,比前两部作品出现的晚。这部作品的内容还描述了平安末期新兴武士阶层与中央贵族势力殊死搏斗,最终将政治实权掌握在这个阶层手中的伟大历史事件。就文学成就而言,它反映了时代的本质,比前两部作品更深刻,它塑造的主人公也更富有生命力。

《平家的故事》如题,取材于平氏家族的命运,是消息源与平氏家族纠纷的一方。这部带有浓厚佛教净土思想的作品,对平家的命运做了各种文学上的夸张,用了悲凉的笔调,极力感叹。由此可见,作者的同情显然是站在平一边的。但作者对这场历史大动荡表现出矛盾的态度。当然,站在贵族背景的立场上,作者处处表现出对贵族平后代的所谓浪漫态度的赞美和同情。但客观上揭示了失去了原有武士阶级属性的平氏家族早已衰弱无力,他们的灭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虽然作者认为东方各国兴起的源氏一族,都是些不懂什么是浪漫,甚至嘲笑的勇敢粗暴的武士;然而,在描述他们的战斗场面时,我们不禁投去惊讶、敬畏和钦佩的目光。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刚毅勇敢的性格,描写了他们激烈的战斗行动,特别是源氏大将的英雄形象,以及对袁、袁一静等人的描写。这部作品,除了对历史人物的文学加工,塑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典范,还插入了不少“王朝故事”的故事,如《一个国王和女儿的故事》、《一个小总督的故事》。这些对女性命运的悲情描写,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强烈的抒情基调。

这部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也为古典文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它继承了《宝源故事》和《平治故事》开创的浑厚有力的中国风,又有机地结合了《源氏物语》以来《王朝故事》中缠绵婉转的和谐风格,开创了“与汉语相混淆”、韵散结合的风格,对以后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出现在镰仓时代初期的作品,是在武士阶层获得政权的政治背景下出现的。强烈地反映了上升阶级中武士阶级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说唱文学的性质。这些作品在原版和广为流传的版本之间有一个不断补充和润色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演唱这些作品的盲人艺术家——“琵琶大师”参与其中,可见这类文学创作的受欢迎程度。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后世戏曲和小说广泛继承,是后世戏曲和民间文学的丰富素材来源。直到今天,日本古典文学中广为流传的典型人物大多出自这些作品。

从14世纪开始,在当时首都周边的农村,民间戏剧和艺术能力逐渐通过表演剧酬神而出现。后者逐渐沿着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后来成为以音乐、歌唱、舞蹈为主的戏剧——《能》。前者发展成为一部以对话为主的独幕剧。起初,野谈都是演员即兴创作,讽刺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15世纪前后,逐渐走向成熟,产生了许多千篇一律的传统剧目,其剧本经各流派之手固定保存下来。现在,大约有300个疯狂的脚本。

《狂言》的文学价值之高,在于它反映了当时人民力量的崛起。《疯言疯语》聚焦于一个突出的矛盾,以喜剧或滑稽剧的方式讽刺和嘲讽一切压迫人民的邪恶势力。狂言中的许多所谓“大明”剧,大多是关于“大明”(中世纪京都周边的地主武士阶级)与仆从的矛盾。剧中“大名”被刻画成贪婪、傲慢、愚蠢,仆人则被刻画成聪明、机灵、机智。在戏剧冲突中,通常以“大明”的失败和臣子的胜利而告终。疯言疯语也毫不留情地揭露和嘲讽僧侣们的丑恶行为,比如用欺骗的手段敛财,酗酒,钓鱼。对统治者乐于宣传、束缚民众意识的鬼神观念进行了大胆的嘲讽。《野谈》中的女性形象也很撩人,很有事业心。正因为狂言充分体现了中世纪的时代精神,所以深受下层民众的喜爱,在民众的支持下发展起来。当然,既然狂言已经逐渐定型,其讽刺精神也不再像最初即兴发挥时那样辛辣尖锐;在室町时期,它成为表演“能”的附属品——在行为中胡言乱语,作为对生活胡言乱语的讽刺精神,它停止了。

这一时期的另一种文艺是联格。这是一首和声歌曲分成两句,由不同作者连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它是在会议结束后因为和平的贵族比赛和歌曲而被开发出来的。它最初流行于贵族和僧侣之间,后渗透于下层武士和商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具有娱乐性和社会性的文学活动。一些参加联歌的人被称为“联众”。在创作联歌的同时,他们互相评价,互相欣赏。然而,后来出现了各种复杂的联歌规则,形成了教学和评判联歌优劣的“大师”体系。到室町末期,莲舫的第一句独立出来,发展成俳句,而莲舫本身也逐渐失去了生命力。总之,连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活动,从它的发生和发展来看,是这一时期文学逐渐大众化的反映。

这一时期的另一种文学创作是杂文文学。代表作品有13世纪初出现的雅昌明(1153-1216)的《徒然草》,14世纪初出现的田(1283-1350)的《住持》。两位作者都出生在没落的贵族阶层,文化修养很高,后来都出家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阶级注定的命运,但又不能无条件地肯定新兴的武士阶级,所以采取观望的态度,过着隐居的生活。方丈记录了平安末年的自然灾害和人事变动,对外族争权持否定观点,也揭示了隐士消极的人生态度。《徒然草》是一部杂文集,百感交集。全书分为243段,长短不一。作者的人生观基本上是消极的,但也有一些短小精辟的道德故事,具有启发性,表明作者对理性的重视。这两部作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古代汉语的典范,因为它们都与汉语混淆,而且它们的文字精确而简洁。书中一些消极的、旁观者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此期间,还有另外两部作品值得一提。一个是14世纪初写的《曾明故事》,一个是15世纪初中期写的《易经》。前者讲的是两个为我父亲报仇的武士,后者讲的是源氏大将根艺京传奇而悲壮的一生。这两部小说虽然也包含在军队的故事中,但描写的不是像平家故事那样的武士阶级大规模的群体斗争,而是经历了磨难和沉浮的武士生活。这两部作品实际上是通过收集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这些人物的传说进行加工和打磨的。因为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