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州的历史沿革

夏是一个三寿古国。秦属齐郡。西汉是寿平郡,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郡。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寿平被废,并入夏密县,县治由海外迁至原寿平县。隋炀帝黄凯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夏密县建立潍州,因渭水(今渭河)而得名,潍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州废为郡,郡归县统,密县改为北海县,隶属北海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北海、营丘、夏密三郡恢复为涠洲,北海郡治。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威州被废,在营丘、夏密省入北海,属青州。

宋三年(公元962年),青州北海郡建为北洋水师,划归昌邑郡。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北水师废,北海郡升为涠州,加昌乐郡。涠洲国辖北海、昌邑、长乐三县,北海为其辖地。直道三年(公元997年),在潍州之上设置“道”,潍州属JD.COM道。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JD.COM路分为东西两路,潍州属JD.COM东路。

晋于天惠七年(公元1129),攻下,仍驻,属晋东路。涠洲辖北海、昌邑、长乐、古蒂镇,国政公署仍在北海。天惠十五年(公元1137),JD.COM东路改名山东东路,潍州隶属其中。

在六年(公元1234年)后,涠洲国是元的领土,北海仍在涠洲国的控制之下。元初,威州领北海、昌邑、长乐、泗后。宪宗三年(1253),省秘书等秘书进北海。至元三年(1266),昌乐郡入北海。灵儿县:北海、昌邑,同州行政公署,位于北海,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路宣传慰安所益都路。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海郡撤并为威州,威州划归青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莱州府。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魏州降为魏县。至此,威州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使用。

青县属平度府、莱州府,清末登莱青胶道归莱州府。

1913属于胶东路。1925属于莱教路。1928省内直隶废道系统。1938威县属于山东省第八行政监察区。

1942、65438+2月,中国共产党将卫县北部第四、五区与寿光县第九、十二区合并,成立寿威县(1943年9月寿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卫县其余八区改为渭南县(县政府未成立)。现在渭城区是渭南县的一部分。1945 10,渭南县政府成立,隶属胶东行政区西海区。1948年4月,潍县解放,在潍城、坊子及其毗邻地区设立潍坊特别市,直隶设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当时驻宜都县)。同年7月,昌潍区成立,潍县属之。6月3日,1949,潍坊特别市更名为潍坊市,直辖于山东省。1950年5月,潍坊市撤销,并入魏县。同年6月165438+10月恢复潍坊,属昌潍地区。1958 12魏县撤销,并入潍坊市,隶属关系不变。1961年10月恢复威县。1967昌潍地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 5月改为潍坊地区,隶属潍坊市和潍县。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立地级潍坊市;同时撤销威县,并入潍坊市。同年5438年6月+10月,原潍坊市、原潍县分为潍城、寒亭、坊子三区。5月23日,1994,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学院、新城4个街道办事处,大余、十里堡、梨园3个镇,军埠口镇的刘家沙窝、李家沙窝、南家、郭家、陆家、高家涧头院、吴家涧头院7个村划入新成立的奎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