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主题手抄报资料

四季是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跟我一起去看四季主题手抄报资料吧,相信能给你带来帮助。

四季划分:1。天文标准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按阳历计算的,也就是按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24等份计算,而不是按阴历(很多人的误解)。

一般65438+10月是冷月最热的月份,7月是最热的月份,所以目前人们通常认为阳历的3、4、5月属于春季。六月、七月、八月属于夏季,九月、65438+十月、165438+十月属于秋季。65438+二月和次年65438+十月和二月属于冬季。这种四季的划分大体符合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从天文现象来看,四季的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性变化。一年中,白天长、太阳高的季节是夏季;白天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是冬季;冬季和夏季的过渡季节是春季和秋季。

根据现代天文学中“四季”的划分标准,春分(约3月21,比立春晚45天)、夏季至日(约6月22日)、秋分(约9月23日)、冬季至日(约6月22日)为四季。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相隔数千公里。所以,同样是季节,温度却大不相同。比如春天,最南边的广东、海南已经穿上了夏装,最北边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还在穿棉衣。

2.中国古籍记载。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左右)、长夏(5月6日左右)、立秋(8月8日左右)、立冬(11.8日左右)常作为四季的开始。古代民间也习惯用农历月来表示四季,农历正月为春,四五月后为夏(五月标为端午),七月七日后为秋(九月九日标为重阳节),十月后为冬(称为冬月)。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这可能符合几千年前制定“夏历”时中原地区气温较晚偏暖的情况,而不再符合两三千年后气温下降的情况。比如夏商周时期,中原就有大象和犀牛,有“用大象耕田”、“用犀牛皮做铠甲”的历史记载。汉魏之间也有“曹冲称象”的故事,但隋唐以后,大象和犀牛都在中原消失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夏商周时期天文、气象、物候长期观测的总结,是历法上的一大成就。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具有天文学、气象学和物候学的特点。它的二分法到四分法(统称为八分法)表达了天文数据;雨、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初暑、白露、初霜、小雪、大雪、小寒、严寒等节气,清晰地表明了气候和农业特点。其中大暑和大寒分别代表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节气。暑是夏季至日之后的二气,即夏季至日之后的一个月,大致相当于传统“三伏”中的中伏;大寒是立冬至日之后的第二个气,也就是立冬至日之后的一个月,类似于传统的“三九”。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寒在三九,热在中。”天象和气候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特征。但这种四季划分与中国近千年来的实际气候情况不符。比如立春立秋,传统的农历是春秋之始,但气候还是冬夏之中;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传统上被认为是夏季和冬季的中点,但在气候上,它们不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根据气温和日照的变化,目前普遍流行用天文阳历将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即春季为春分至夏季至日;夏季至日至秋季分为夏季;秋分到冬季至日是秋天;冬季至日到春季分为冬季。这个划分季节的标准可以反映近千年来的大致气候情况,但不是很准确。

3.中国气候学家提出的标准。

把一年分成四等份来划分春夏秋冬,简单易记,但是农作物生长和季节早晚来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中国的地表仍然不均匀地分布着海洋、陆地、山脉、沙漠等。用简单的等分方法来划分季节肯定是不准确的。

1934年,张保军结合物候学和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季节划分标准。他提出以五日平均气温(候温)为标准,并考虑到一些能反映即将到来的季节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也就是说,当平均温度(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冬季开始,当上升到22℃以上时,夏季开始。相应地,当平均气温从10℃以下稳定上升到10℃以上22℃以下时,春季开始,从22℃以上稳定下降到22℃以下时,秋季开始。这也是目前从天气气候角度对四季的划分,也是气象界公认的四季划分标准。

近年来,气象学家根据大范围天气形势的调整和当地天气、气温的突变来划分四季,称为“自然天气季”。这种划分四季的方法比单纯用“候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更进步,更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上述四季划分标准,根据南京近百年气温资料统计分析,南京稳定通过10℃的日期为3月24日,南京稳定通过22℃的日期为5月26日,从22℃以上降至10℃以下为9月19日。由此,南京的四季可分为:春季3月24日至5月25日,共63天;夏季5月26日至9月18,共116天;秋季9月19-165438+10月20日,共63天;冬季165438+10月21-3月23日,共123天。按照上面的分类,南京的冬夏最长,春秋只有冬天的一半。

但上述四季的起止日期是南京历史上多年的平均日期,并非每年四季的起止日期。至于每年四季的日期,要根据当年的平均气温来界定。

二、四季养生方法:1、春季养生:

春天阳气生,抵抗力弱,最怕风邪侵袭。然而,这个季节有风。所以要避风避邪,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突然减衣,防止受凉感冒,避免春季多发的各种疾病,如春温、风温、感冒、流感等。民间谚语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饮食上注意少吃酸味食物,可防止肝气过盛,适当增加甜(甘)味食物,有利于补益脾气,避免因肝气过盛而伤脾。所吃食物的物理性质宜寒,慎用或禁食热性食物,以减少饮食助长上火引起的温病发生。如流行性感冒、感冒、腮腺炎、风疹等。平日喝菊花茶,金银花,清热祛风。茶应该是花茶,凉而不冷,比较中性。吃薏米粥、黄花菜、菠菜、芥菜、豆芽、鸭肉等。不要吃动物的内脏。

春天万物复苏,绿色食品有助于健康。

有句老话叫避寒保暖,流感要长防。

衣食常晾,肝喜酸味,脾喜甜味。

肝火太旺伤身,安心最安全。

2、夏季保健:

夏天,万物繁茂美丽,阳光强烈,是孕育万物、养育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中属于火,与人体的心脏、小肠关系密切。人体和其他东西一样,要适应夏天的气候特点。只有这样,人体的正气才能旺盛,才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和健壮。同时还能减少夏季多发疾病,预防暑伤、中暑、暑温、痢疾、暑寒等疾病。晚上睡觉,早起,不恨永恒。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来缓冲身体。睡觉的时候,不要把冷石和铁器放在头上降温。如果不注意,眼睛会受损。不要把自己暴露在卧室外面,以免得癣或面风。晚上不要直躺在窗下,开窗吸风或空调温度过低,妨碍了体内阳气的出入和宣泄。感情上要开朗,淡定,冷静,避免生气,才能使人体通畅。可以多做一些户外运动,比如打球、游泳、跑步、爬山眺望、听林中鸟鸣、观潮流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适应夏天的季节特点。但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消耗,以免被其他暑邪所伤。同时,避免在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夏季人体心火旺盛,肾水虚弱。虽然它自觉热,喜欢冷,渴望冷,但要克制。饮食上注意谨慎,忌食油腻厚味,减少苦味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养肺。不要太饱。不要狂饮冰水饮料或沉溺于冷冻水果和蔬菜。

夏天来了,万物生长,细菌蚊子苍蝇也滋生。

新鲜的食物最美味,粮油霉变伤人。

贪寒使体寒,别忘了中医有良方。

傅天崴的治疗是有效的。及时向医生询问健康状况。

3、秋季保健:

秋天,西风萧萧,干燥当季,自然景象因为万物成熟而被评价和收敛。正是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万物丰收的季节。五行属金,与人体的肺、大肠关系密切。人体和万物一样,要顺应秋天的气候特点,各种生命活动都要克制,不能放纵。只有这样,精神才能得到克制,不至于过于消散,从而减少秋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差不多。早上可以在空气新鲜、有遮挡的地方做一些平和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练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喜欢跑步的也要像早春一样减少活动,游泳也要适当减少。不能使身体出汗,加重身体干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克制,不要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保持肺气的畅通,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违反了这个自然规律,肺就会受伤,冬天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

秋天来了,什么都要收获,果实要先付出。

干金使风燥,烧稻草使肺不安。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和老肺病,新鲜空气最重要,

一年的努力有回报,冬天不用担心生病。

4、冬季保健:

冬季寒冷,水冰,大地龟裂,北风凛冽,生机潜伏,阳藏,是万物蛰伏藏的季节。在“五行”中属于水,这个季节与人体的肾、膀胱关系密切。人体和万物一样,要适应冬季的气候特点,各种生命活动都要隐藏起来。可以少做户外活动,让人体的正气得到补充和储存,为来年的新生补充精气和能量。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尽量保暖,避免受寒,以维持人体的阳气。一年四季,冬天相当于一个晚上,要多休息。早上,你可以在阳光明媚、空气新鲜、有遮蔽的地方做一些放松的运动。千万不要做剧烈运动,这样会让皮肤出汗,消耗身体的阳气。还要避免冻伤和冻伤。冬天尽量不游泳,减少夜生活。

冬天来了,什么都藏起来,充足睡眠,晒晒太阳。

经常开窗通风,通宵游戏身体容易受伤。

适量饮酒吃肉,少吃酸菜多吃蔬菜,

文明城市讲究卫生,顺应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