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具体有哪些表现?
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个基本趋势,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表现为三个平行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从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东方集团从意识形态的争论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平衡两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马上瓦解。但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主轴更加突出。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巅峰,以危机的形式发生了一系列对抗事件。这一时期,由于双方战略力量的消长,美苏争霸的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随着苏联在压倒性的军备负担下全面收缩,东欧和苏联自身也发生了制度性的变化,两极对抗的原有基础瓦解,以德国统一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因此,世界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
一、美欧日关系的变化。战后初期形成的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为特征的两极世界格局,进入50年代中期后逐渐演变为多极化。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两大阵营内部的结构调整和分化。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逐渐从美国一家独大发展到美欧日三足鼎立。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方集团正在逐渐分裂和瓦解。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阵营都出现了新的权力中心。与此同时,原本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发挥了平衡两极的作用。二。国际运动与东方集团分裂之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与国际* * *资本主义运动发生了日益激烈的意识形态之争和国家利益之争,并逐渐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两党的分歧和中苏关系的破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亚非会议到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是对处于世界经济体系边缘、现代化进程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统称,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则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中间地带”。因为“中间地带”的国家,无论从哪一类来看,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指的是基本上同一类国家,即大多位于亚非拉地区,历史上曾被殖民或半殖民的新兴国家,大部分在二战后获得独立。所谓“第三世界”的兴起,主要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概括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种集体力量在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结盟运动还致力于促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南南合作),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该运动的大多数成员也是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77国集团”的成员。他们在以前的贸发会议会议上提出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促进与发达国家的对话(南北对话)和改革国际经济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在20世纪50-60年代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演变的过程中,美苏关系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如果说冷战初期的美苏对抗还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那么随着两大阵营的两极分化,两极对抗的格局更直接地表现为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五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以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为突出事件,反映了双方在当时力量对比条件下的战略地位。总体来说,美国在冷战中掌握着主动权,但进入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2.越南战争与70年代美苏霸权的变化在美国战略收缩的同时,苏联在70年代加紧了战略进攻。它利用了扭转美苏霸权的有利条件,并凭借其迅速增长的军事实力,奉行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频繁袭击世界上的各个战略要地。70年代上半期,苏联着力巩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形成对西欧的战略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通过大规模部署中程导弹来获得战区核力量优势。稳定欧洲后,70年代中期,苏联发动“南向攻势”,从东南亚(海上)和西南亚(陆上)两个方向进攻,全面挑战美国霸权。在此期间,苏联先后扶植亲苏政权派,在西亚的阿富汗、非洲之角的埃塞阿比亚、南非的安哥拉和拉美的尼加拉瓜建立战略据点。苏联还通过越南将印度和支那纳入其势力范围,试图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然而,苏联的扩张因为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而难以持久。当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以稳固其在西亚的战略据点时,其弱点开始暴露,像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一样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以此为契机,80年代美苏争霸的局面再次逆转。3.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把美国推到了战略防线的边缘。卡特政府不得不改变对苏政策,于1980年10月23日宣布所谓“卡特主义”,以不同于“尼克松主义”的强硬姿态警告苏联:“外部势力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卡特尔主义”被视为美国对苏战略新转折的开始,在里根上台后1981完成。这一时期苏联的收缩与美国政策的强硬形成对比,导致美苏关系出现实质性转折。这一转折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抗与缓和的循环,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战略平衡,动摇了构成战后世界格局基础的两极体系,维持了40年的雅尔塔体系和持续了40年的美苏冷战宣告结束。
1.德国的统一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1989年兴起的东欧剧变浪潮,一下子把看似不可能的两德统一提上了日程,并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阶段性意义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战后初期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建立的以欧洲与东方分界线的划定为基本内涵的雅尔塔体系已经崩溃,欧洲和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苏联集团的解体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苏联的全面收缩,东欧国家的剧变和德国的统一,使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分崩离析,无法再维持下去。面对欧洲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的实质性变化,作为苏联控制东德和东欧主要工具的华约和经济互助委员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也是作为冷战一方的“东方集团”的自我解散。这个集团解散的结果是,原本构成东西方对峙的两个民族集团中的一个已经消失(苏联自己也在半年后解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持续了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结束了。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大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初始阶段,新老矛盾并存,各种力量争夺新格局主导权。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与世界多极化的客观趋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显示了过渡时期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世纪之交,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经济层面的全球化进程向迈向新世纪的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当代世界基本结构性矛盾的反映。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