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以前是什么样的?
绿洲剧场、伊利酒店、天马标识、雄鹰雕塑,蕴含着城市的记忆,固化了特色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具有“珍藏”和保存的价值。可以说,老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历史教科书。
1988为改善西桥交通枢纽的交通乱象,在解放路修建了一个直径50米的交通环岛,连接东西。岛的中央矗立着伊宁人引以为豪的标志性雕塑——鹰。
1991,解放西路师范学院至原天马转盘路段改建为三栈道,与师范学院路口相连,建成天马转盘,天马这一伊犁标志性雕塑矗立其中。
2003年,为了改变西桥交通环岛造成的交通堵塞,拆除了交通环岛,两次改建路口。
2004年,天马转盘被拆除。建于1956的伊犁大酒店、建于1961的绿洲剧场、建于90年代初的“大世界”客运站,都给“老伊犁”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已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商业项目。那些能体现“老伊犁”特色的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各种民族风情浓郁。特别是一些伊斯兰文化气息浓厚的民居、佛教色彩鲜明的古建筑、红墙铁顶的具有明显正统特色的俄式民居,要么被拆除,要么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就连最能代表伊宁市生态特色的参天杨树也开始萎缩减少。
伊宁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十大建筑,如伊犁宾馆、绿洲电影院、红旗大厦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都被拆除了,虽然拆除或砍伐有各种合理的理由。
《老伊犁》里的人常常感叹,过去的城市,到处都是蜿蜒清澈的明渠,道路两旁是笔直挺拔的白杨,巷子里有一栋栋掩映在葡萄架下的房子。每天傍晚,我都会坐在白杨树下聊天,参观维吾尔族人家的院子,别提有多清新舒服了。
经济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两大支撑系统。它们互为因果。只有两者齐头并进,城市才能和谐发展。城市有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才能激发经济活力和魅力。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经验,考虑保留自己的特色,让美丽的伊宁有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一个风情浓郁的浪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