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在我们的诗歌之国,诗歌几千年来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歌是怎么产生的?原来,在文学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了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给别人或下一代记忆和传播,就编了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和[志]本来是同一个字,[志]从属于[士],从属于[心],说明停在心里的其实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献的帮助,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这时候所有的文字记录都叫做【记录】。渴望是诗歌。心中有抱负,说话如诗。
歌名是怎么来的?诗歌和歌曲不是一回事。歌曲是人类劳动同时产生的,远在文学形成之前,也远早于诗歌。起初,我们只用叹息来表达情感,如啊,xi,哦,唉,等等。当时这几个字都是同一个音念的:“啊”。宋是形声字,用“可”发音。在古代,[歌]和[啊]是同一个词,人们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做作曲。所以,歌名一直沿用。
既然诗和歌不是一个东西,为什么后来把它们连在一起,叫做【诗】?只要我们了解他们的关系。宋起初只用简单的感叹词来表达情感。随着语言的出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加深,情感更加丰富,用几句感叹词来表达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歌曲中加入了内容词来满足需要。文字出现后,诗与歌的结合更进一步,出现了用文字写的歌词。这时,一首歌包括两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是诗意的,值得回味的。也就是说,诗是有音乐的歌,没有音乐的诗。原诗可以配乐唱。歌是诗,诗是歌。诗词歌赋的结合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已经讨论了很久。
毛诗序:“心即志,言即诗。”情感在心中运动,在言语中形成。如果言语不够,就悲叹吧。如果单词不够,就唱诵它们。如果歌曲不够,我不知道如何跳舞。“《尚书》:“诗言志,歌不语”,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因为这种情况,后来人们把诗和歌并列起来称,而目前,诗已经成为诗歌的代名词。
v诗第一是什么时候?
在古代,诗歌最初被称为“章”或“章”,而不是“头”。比如中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首》,屈原的诗叫《九章》,诗叫《第一》,最早出现在东晋初年。当时有一个诗人叫孙绰,他在《哀乐诗序》中写道:“哀莫大于心死,不如作诗。”一位名叫智通的人在《道教咏诗序》中写道:“一首关于聊天的诗”。此后,人们一般称诗歌为第一。
v诗人的来源
“诗人”这个词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怎么才能证明呢?《楚辞九论》注曰:“慕诗人遗风,望以素食。”《正字通》注曰:“屈原之所以是诗人,是因为他是一个荒淫者,他的文字是令人担忧的。”这是诗人之后该词最早的提法,从此诗人成为两个汉族人共同使用的名词。辞赋兴起后,词人一词应运而生。杨子云的《法眼》。我的《子篇》说:“诗人赋有规矩,辞者赋有美丑。”用“则”和“吟”来区分诗人和诗人,说明了在现汉,诗人被视为高贵,诗人被视为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非常重视辞赋,认为诗不可上,赋不可下,于是产生了“诗人”一词。从战国到盛唐,诗人、诗人的称号都是受人尊敬的。
五、古诗中二字至十一字的开头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古到今,有几千万首诗,除了因为各种原因失传的,保存下来的依然浩如烟海。诗歌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葛覃》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是公认的原始社会诗,是二言诗的开端。《诗经·游篇》是一首三言律诗的开头,即“摇苍鹭,苍鹭飞,囫囵吞枣,醉归故里”。《易经》是四言诗《包桑》的开头。甲骨文“西来雨,东来雨,北来雨,南来雨”。《诗经》是六言诗“伯母思其金(三田字之上,其下),伯母思其郁”的开头。《诗经》中的鹿鸣以七言律诗“我有目的地喝酒,我带着一颗乐言客人的心”开始,《诗经》中的八言律诗“我不敢帮助我的朋友逃跑”是在十月之交。《诗经·昊天有天命》以一句九字诗开头,“二后,吾将不敢为王。”杜甫的诗“少年未成名即老”也是一首九言诗。李白十言诗的开头,“黄帝在景山铸鼎炼丹砂,炼丹砂成飞龙于太清家”。苏东坡十一言诗“山中故人邀我回”的开头
题v诗考辨
中国题画诗的出现一直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人是杜甫。
首先,什么是题跋诗?如果说题画诗指的是题写在屏风上的诗,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也只是在唐代。如果不具体指题画诗,而是把不直接题画诗看做题画诗,如咏画、题画诗、题画扇、题画诗、题画诗,那么,根据现有资料,六朝时就有题画诗了。
比如汉晋南北朝的三国志诗中,有东晋叶涛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是:“七宝画团扇,皎洁明月。”和郎在一起是夏天,但记得对方就忘不了对方。虽然比较简单,但确实是画迷的唱法。
特别是梁至北周杰出的诗人庾信,在梁代写下了25首“画屏”诗,生动地描绘了画屏上的美丽画面,在绘画诗歌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中国的题画诗在六朝就已经产生。
诗歌的起源[原创2006-01-26 16:13:46 |出版者:我的样本]
关于文艺起源的理论有很多,有代表性理论、博弈论、巫术理论、劳动理论、心理表达理论等等。其中,劳动理论是最受认可的。而诗歌可以被视为所有文学作品的先驱。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之前,就已经有口头歌谣了。鲁迅先生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原因有二:一是边劳动边唱歌,可以忘掉辛苦;其次,原始人敬畏神灵,是出于敬畏,所以赞美神灵的力量和功德。
诗歌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淮南子》中有具体的描述:
今天那些抱大树的人,之前叫‘恶诺’,那就该回应了。这一招也是劝导之歌。
当然,当时由于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语言不发达,劳动中人们发出的“恶诺”的声音比较单调,没有歌词,也没有自然表达的具体思想内容,所以不能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的诗,而只是一首原始的歌谣。
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一首只表达声音的歌谣到一首也表达意义的诗歌。《吕氏春秋》“吟出”一章记载了一首《等人》,歌词是:
等人!
可以算是表意诗最简单的原型。这里的“伊稀”一词,和“恶诺”一样,只起语音作用,而“后任”一词则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愿望,具有简单但具体的思想内容。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诗歌的表现形式自然更加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可以表达一些个人的愿望,也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奏歌》,歌词是:
破竹,续竹,飞土,追远。
在这短短的八个字里,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时代狩猎的全过程和生动场景。这首歌谣不仅内容完整,情节生动,而且句式工整,每两句押韵,大体符合诗歌的一般要求。
其次,从宗教谈诗歌的起源。在原始歌谣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祈求上天的作品。如《礼记》中有一首蜡诗,据说是神农时易的:
土壤对它的房子不利。水属于它的山谷。
不要制造昆虫。植物属于它的房子。
从字面上看,这首歌谣显然是当时的劳动人民因为无力战胜水旱虫灾而向“天帝”发出的祈祷,希望灾难不要伤害庄稼,让大家过上舒适的生活。
甲骨文写于商朝,因其通过宗教巫术占卜吉凶,故称“甲骨”。在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中,也有类似诗歌的记载:
今天下雨,但是从西边下?东边下雨了吗?从北方下雨?南方下雨?
从内容上看,这些甲骨文不仅文字完整,意义也非常明显。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基本上具有诗的形式。如果对比汉代的乐府民歌《采莲歌》,就更有理由说它是一首诗:
江南可摘莲花,何有荷叶。在荷叶间嬉戏的鱼:
鱼打荷叶东,鱼打荷叶西,鱼打荷叶南,鱼打荷叶北。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并不是说这两者是割裂的、不相关的。相反,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吕春秋古乐》有这样的记载:
在葛的前世里,他们三个打着牛尾巴,唱了八首歌:第一,载民,第二,玄鸟,第三,岁暮草,第四,分五谷,第五,尊天,第六,得帝功德,第七,尊地之德,第八,共兽之极。
这里所说的八首诗的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从这八首诗的名称来看,它们不仅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而且与当时的宗教迷信密切相关。尤其是“尊天”、“尊土”等名称的歌词,明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的重视,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