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传统音乐是
泉州的传统音乐是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南音,又称“弦管”、“泉州南音”,是闽南的传统音乐。2009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用闽南语演唱,由古代中原移民带入,与闽南民间音乐融合,具有古代中原音乐的特点。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发源于福建泉州,在闽南语中传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汉晋唐宋时期中原移民将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神韵的文化表达。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传统而古老的民族唱法,其演唱者和演奏者的二度创作非常随意,而南关的演奏也保持了唐宋时期的特点。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体系丰富完整的一大类音乐。
南音的历史渊源
南音起源于何时,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民间传说很多,有的说唐代大曲中的《破》、《次》等宫廷音乐传入福建,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相传是唐末福建王兄弟进入福建时带来的。
专家学者对南音的曲牌、乐器、术语等进行了考证。一般认为南音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南音与唐前后的音乐有一定的关系。
南音保留了与唐以前相同的名称,有《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汉宫秋》、《阳关曲》等。南音与唐大曲同名,如三台山、凉州曲、赣州曲。到了宋代,随着宗室南迁,作为首都的泉州商业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得到交流和发展。
据记载,当时泉州的乐工有千余人,每家三至五人不等。盛况可见一斑。宋元以来,流行于浙闽一带的南戏对南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南音保留了南戏的剧目,如《柴静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