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的修复材料有哪些?古建筑的修复材料主要有哪些?

一、仿古建筑修复材料

古建筑的主要材料是砖和瓦。现代仿古建筑常用的砖分为仿古青砖和仿古瓦,瓦根据建筑类型不同分为青瓦和琉璃瓦。

1、青砖:青砖由粘土烧制而成,是某些铝硅酸盐矿物长期风化的产物,因粘性强而得名。将粘土加水混合制成砖,然后在砖窑中煅烧(900℃-1100℃,持续8-15小时)制成砖。粘土含铁,在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氧化铁呈红色,就是最常用的红砖。但如果在烧制过程中,粘土中的铁没有被加水冷却完全氧化(Fe3O4),就会呈蓝色,也就是青砖。仿古青砖根据仿古建筑的不同要求,分为多种型号和规格,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仿古建筑。

2.仿古砖:其特点是质地致密,釉面光亮,耐磨性、耐水性、耐腐蚀性、抗冻性好,给人以明亮、晶莹、洁净、大方的美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外墙饰面装饰。它是由耐火粘土经压制、成型、焙烧而成。通常为长方形,尺寸为100×100×10mm和150× 10 mm等。古建材料厂形容它具有质地坚实、强度高、吸水率低(低于4%)的特点。一般淡黄色,用作外墙装饰。

3.古建筑青瓦:青瓦一般指粘土青瓦。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末)为主要原料,经泥浆处理、成型、干燥、焙烧制成。颜色不是青色,而是深蓝色和灰蓝色。中国青瓦的生产早于砖,主要用于覆盖屋顶、屋脊和瓦片。青瓦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在当代仿古建筑中应用广泛。

青瓦是一种弯曲的建筑材料,取自自然,最终随着建筑的生命周期回归自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传统建筑被重叠的曲线形成的精细纹理所覆盖,这也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居住文化。青瓦的出现始于西周初年,至唐代,其制作趋于成熟,以灰瓦、黑瓦、琉璃瓦为主。灰色瓷砖质地相对松散,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致密,打磨光滑,多用于宫殿和寺庙。还有少量琉璃瓦用于檐脊。一般呈弧形,刚烧制时呈棕灰色,在室外雨水的作用下会逐渐变成深蓝色,所以也叫小蓝瓦,长200 ~ 250 mm,宽150 ~ 200 mm。当弧线向上时,为斜瓦,反之,称为斜瓦。斜瓦用于排水,它盖住斜瓦与斜瓦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水。整个坡屋顶由升瓦和斜瓦交替连续排列覆盖,在屋檐处使用少量特殊形状的瓦(瓦),实现整个屋顶的防水排水。

4.釉面砖:除了良好的内部物理性能(抗折抗压强度、吸水率、耐急冷急热性和抗冻性)外,主要检查釉面砖和西式砖的外观质量。产品外观要求光滑整洁,釉色鲜艳纯正。瓷砖拼装在一起,釉面颜色要基本一致。造型图案整齐清晰,产品允许尺寸公差为2mm。符合上述要求的,为合格。如果有图纸和样品,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釉面砖还有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比如四块瓷砖要用圆柱体围起来,也就是360度。两块瓷砖的组合也应该形成一个圆柱体。挂钩、滴水与瓷砖粘结的夹角应为135±5。

二、古建筑维修材料使用注意事项

古建筑装饰构件维修使用的新材料应遵守只能加固不能替代的原则。古建筑的装修修复应做到不大修,能局部拆除的部分不全部拆除,尽量保留原有构件,保存古建筑的历史价值。用于艺术构件,如雕花瓷砖、木雕、砖雕、石雕等。在古建筑的装修中,要谨慎处理,尽量不改或少改。雕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不能随意修复。

建筑摆件修复所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其形状、材质、色彩、强度,同时具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使用的新材料也要遵守只能加固不能替代的原则。石质保护技术始于对石雕风化形态的研究。一般对保存比较完整、风化不严重的露天文物进行改良,保护环境。保护材料只能用于风化严重无法保存的文物。

防护材料的使用应明确主要防止哪些风化力,提出防护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要求材料无色透明、不反光、无腐蚀性、化学稳定性好、渗透性强、耐风化、有一定的固结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