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记忆公式

“五行”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诚信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代先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五行生克”理论是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四史中,有《法纪》和《五行志》记载的五行学说,其所确立的历史观和天道观也一直为后世数百人所推崇和应用。至今仍是中医、武术、气功和一些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所谓五行,就是古人通过与自然的长期接触而逐渐认识和理解的“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它们之间的运动和变化而产生的。人们将其融入阴阳学说,即木火属阳,金水属阴,阴阳分别列在地之上和之下,地属中性的学说,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阴阳五行”学说。

人们必须用水和火来吃喝;如果人们要建造房屋和家具,木材和金属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是在土地上长大的,没有土地就不能自然地吃、穿、住。在熟悉了这五种物质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五种物质各自的特点。《尚书·洪范》载:

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润,火炎,木直,金革,土肥。润底使其咸,炎上使其苦,直上使其酸,离皮使其刺鼻,壁上使其甜。

用今天的话来说,木(植物)有生长、上升、蔓延的特性;火是热的,向上升起;土壤可以接纳世间万物,生长世间万物(主要是植物);金是五行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落下的,常用来杀生;水可以滋润,它是冷的,总是往下流。同时,书中还将这五个特征与五味联系起来,说明春秋时期人们试图用五行来演绎其他事物。

当五行的五种物质从具体的事物变成了抽象的概念,就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分类,归为五类,按五行规律运动变化。五行中的“排”字是“秩”的意思,即分类排列。古人以五行的特点将宇宙万物分为五大类。

以方位为例,人分为东、西、南、北。也就是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西方,是太阳落山的方向;南方热,北方冷;在中心,万物生长,非常丰富。根据五行特征,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心属土。也就是说:世界在中心,木在东方,金在西方,火在南方,水在北方。

以季节为例,人们把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即万物生长于春,属木;夏季气候炎热,属火;长夏(从立秋到秋分,甚至寒露的时候就成了“长夏”,可以理解为夏天的延续,火延续的夏天)植物一般成熟,产生种子——新生命,属于土壤;万物凋零于秋,归金;冬天冷,属水。简而言之,根据五行的特性,宇宙万物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