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诗的生成(先秦)
《诗经》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实《诗经》中的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形式,它的起源比《诗经》要早得多。
诗歌是工作之余哼唱产生的。有一种说法是,劳动号子也可能是诗歌的起源。
最早可以被定义为诗歌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奏歌”。这首二字诗是文言文的韵律和韵脚所能达到的最小结构,它具有诗的性质:
去砍野竹,去接做弓;去玩泥巴,去追捕猎物。
《诗经》主要由四个字组成,排列有序,押韵,重章吟唱,包罗万象,基本囊括了后世诗歌各流派的前辈,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春秋诗歌的成就,而不仅仅是起源。
诗歌的发展(汉代)
中原有诗经,南方有长短句。
《楚辞》中出现了杂词,明显不同于《诗经》的风格。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这种诗风流行起来。
汉朝迎来了民族大融合,胡人改变了中原音乐端庄稳重的节奏。随着节奏变快,篇章变长,四言诗已经满足不了唱腔,于是出现了五言诗、七言诗甚至六言、八字、九言诗。
诗歌的飞跃(魏晋南北朝)
诗歌到了曹魏时期,产生了质的飞跃。
魏晋南北朝对诗歌最大的两个贡献——文采和性情,都源于曹植。
诗歌的文采发展到了极致,变成了以形式主义为导向的“齐梁体”,即“宫体诗”。只要好听,漂亮,没有野心和野心,沉迷于风流韵事和闺阁情怀。
曹植发明了“白凡”,开始寻求独立音乐以外的词的原声发音规律。南北朝的音韵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沈约、周青等人提出了“四声八病”,并成功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音律的发展是唐代平仄格律的基础,也是诗歌咏文、独立于音乐而存在的关键。
经过500年的快速发展,诗歌在形式上已经初具规模,在体裁上也是百花齐放,盛唐时期已经为飞歌做好了一切准备。
诗歌的巅峰(唐)
鉴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梁之风”,隋唐文人开始整顿文风。陈子昂提出了“汉魏风格”的概念,初唐和盛唐无数诗人在格式上沿袭宫体诗,在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意象上充满活力,最终使唐诗美轮美奂,感人至深。
、上官仪、沈全祺、杜、宋等人对诗风的规范化作出了贡献。
这些宫廷诗人仔细研究了格式,但他们遇到了吴周的盛衰和唐玄宗的盛衰。当宫廷诗人被流放,浪迹江湖,其作品的思想含量就上升了。一大批情形兼备的诗歌作品问世,引领了整个朝代的诗风。
李白在诗歌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和王昌龄一起完善和规范了七绝。在诗歌理论上,杜甫决定了唐诗重内容、重情感、重韩伟的未来走向。
在杜丽的压力下,中唐诗人开始深入挖掘唐诗。比如韩愈的“散文入诗”,李益专攻“边塞诗”,刘禹锡走怀旧路线发展“支竹词”,白居易走平民路线,李贺干脆写鬼神诗。
盛唐是峰,中唐是峰上平原,遍地开花,大诗人如流星追月,层出不穷。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时代。
诗歌的余味(元明清)
安史之乱后,整个王朝开始崩溃,文化形象在南北朝末年开始走老路,诗风向隐士和乐人分流。
晚唐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隐,他集前代所有大诗人的特点于一身。虽然有时典故深奥隐晦,但他的诗歌成就并不逊于全唐诗。
杜丽唯一比不上的是天气的不足,但这不是他的原因,而是时代的原因。
然而,这都是诗歌风格的变化,对于诗歌本身来说,到了晚唐,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发展起来了。
屈子词在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手中开始登堂入室,成为文人在诗歌规范之外更为敏捷的思维方向。
随着警句的兴起,诗歌的历史并没有到此结束。除了中唐诗歌的高峰之外,还有宋代理学诗歌的第二个高峰和清代诗歌复兴的第三个高峰。
比如昆西体、国子监体、象山体、江湖体、四灵诗派、江西诗派,包括清代的警派、灵派,只是时代进步和文人思想觉醒的不同层面,诗歌的形式本身并没有改变。
诗歌简史,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