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将军的故事?

李定国,本名雨凝,陕西延安绥德地区人,但有人说他是云南人。他小时候父母双亡,被一个陕西商人带到陕西延安绥德地区。不管李定国是陕西人还是云南人,反正背景很差。

1630年,张在绥德以北的米脂县(也是李自成的家乡)起义,许多饥民加入了农民军,其中就有当时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张经常教这些孩子练习骑马和射击等杀敌技能。李定国表现很好,被张收为干儿子。

从此,李定国跟随张的农民军转战川鄂,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将领。2月21日,6541日,李定国带领28名骑手用缴获的军符骗破襄阳城门,活捉并杀死襄阳王朱一鸣,并逼迫明朝东葛大学士杨嗣昌自杀。

1643年5月,张占领武昌,6月自称“大西王”。此时李定国开始独立,手下有2个马内巴。1644 165438+十月,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张封他最信任的四个义子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为阜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从张册封四义子可以看出,他的想法是效仿刘邦和刘备,以四川为立国之本,进而逐鹿中原。但是四川的重要性使得当时的南明政权并没有轻易放弃。

在清军到来之前,南明和大西军正在殊死搏斗,这也是我们汉政权的一个悲剧。李定国官员拜安西将军为前军长,转战川北、川南。张被明朝打败,失去了重庆。1646年,清军攻川。张被迫放弃成都。65438+2月,西充凤凰山之战,张不幸中箭被俘,被清军杀死。

大西军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孙可望、李定国指挥的兵力不足五六万人。被迫南撤,有点像“外战外行,内战内行”。西部大军大举进攻重庆,杀了阿明将军曾鹰(淹死在水里),入侵贵州,一路所向披靡,后于1647年2月入侵云南。

此时云南正处于少数民族地方官沙定州的叛乱中,攻城陷府,明军正呈现分崩离析之势。大西军适时打出了协助明军平叛的旗号,得到了明朝地主劣绅的支持,能够补充士兵的军饷和粮食供应。孙可望等人指挥军队顺应民意,吊死了老百姓,很快就在沙定州打败了叛军,收复了昆明。1647年4月,李定国率队从昆明南下,追击沙定州,围困临安叛军。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战斗,沙定洲终于被活捉,送往昆明处决。李定国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西南边陲最著名的汉族将领。他的队伍也迅速扩大,吸收了大量彝族、白族少数民族士兵,发展到5万多人,成为西域四军中最强大的一支。

然而,在胜利的同时,大西军的领导权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人们面前。张的四个儿子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长子则担当了继承人的角色。为了树立权威,他杀鸡儆猴,当众挑李定国的毛病。在人们的劝说下,李定国为了顾全大局,忍受了打死一棒的惩罚。

1647年4月,西征大军攻占滇西,活捉了明朝名人杨志伟,但孙可望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在云南,大西军和明朝出现了互相抗清的迹象。第二年,大西军实际控制了整个云南省。

1649年,孙可望派杨志伟去广东肇庆拜见南明帝李咏,希望南明政府册封他为王。然而,南明政府的一些有权有势的大臣反对册封孙可望为王,只册封孙可望为荆公,李定国和刘文秀为侯。杨志伟不能回去工作,所以他篡改了圣旨,任命孙可望为廖平国王。没想到,孙可望等不及了,扬言不封王就攻打南明。明朝离孙可望最近的军队陈邦川非常害怕,谎称孙可望为秦王。结果两边同时曝光。

1650年8月,孙可望再次派人到南明政府,要求正式封他为秦王,但遭到拒绝。九月,孙可望起兵攻打南明,率军进入贵州,攻占遵义和桂阳。刘文秀领兵入川,李定国领兵攻取贵州安顺。165438+十月,清军趁火打劫,进攻两广,攻占广州、桂林。南明帝李咏逃到南宁,然后他答应册封为冀王。孙可望拒绝了,必须封为秦王才能接受。孙可望派何九义部去见李咏。何九义一到南宁,就把阻挡封王的南明官员全部杀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咏被迫封孙可望为秦王。大西军与南明联合反清联盟正式形成。

面临覆灭,南明的李咏王朝得到了西方大军的支持,才得以生存。孙可望镇守桂阳,李定国奉命移师昆明镇守云南。这是他英雄事迹的真实表现。李定国采取轻税轻务政策,减轻人民负担,鼓励云南教育发展,赢得群众拥护。同时,他还日日练兵,训练士兵三万人;从缅甸购买了许多大象,并训练了一支特种部队象兵,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1652年,李定国上书孙可望,要求攻打清朝。同意李定国的建议,由李定国和冯组成东路军,十万余人进攻湖南。、王、将主要组成北路军进攻四川。李定国从贵州镇远出关前纪律严明,连战皆捷。夺袁州、荆州,斩连长杨国勋。杀了胡泽的李四,然后征服整个国家。1年7月,李定国与清军总教头孔有德作战,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三藩之一。双方在雨中浴血奋战,李定国及时将士兵般的特种兵投入战场。在电闪雷鸣的恐怖气氛中,清军终于落荒而逃,李定国侵军掩杀,杀到榕江边,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孔有德退守桂林。7月2日,李定国组织部队日夜不停地进攻桂林。4日,李定国攻克桂林,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无奈投河自尽。另一名汉奸陈邦川被活捉,送往贵阳处决。随后李定国攻占柳州、梧州等地,驱逐清军,占领广西全境。李定国的军队继续北上,攻克湖南永州、衡阳、长沙,先锋部队推进到越州(今岳阳)。又分兵东进,一路打到江西吉安。仅半年时间,李定国就攻下了两州十二郡,疆域三千里,军队秋不犯。然而,北路刘文秀段先赢了,然后输了。被清廷平西王吴三桂击败,副帅王陈辅也被击败。李定国的大胜震惊了清廷。桂林大捷后,南明帝李咏封李定国为西宁王,刘文秀为南安王。孙可望非常嫉妒李定国的战功。他私分了李咏赏给李定国的一半奖金,扣发了李定国的圣旨,并将英勇战败的刘文秀降级。孙可望的独断专行和自私自利给获胜的伟大西方军队带来了不祥的征兆。1652 165438+10月,清政府派出德高望重的太子尼堪,率领10万精锐士兵向李定国发起反攻。李定国深知敌人来势汹汹,本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难以与强敌抗衡。于是我退了三房,主动放弃长沙,退到衡阳。119年10月19日,清军追击衡阳城下,两军在衡阳激战。李定国的前副手、冯率军前后夹击,而怕李定国立下大功,加以破坏,阻止冯出征,于是李定国陷入苦战,双方血战四昼夜,不分上下。23、李定国佯攻失败,将清军引入埋伏圈,层层包围。受人尊敬的王子尼堪率领军队左奔右突,但始终未能突围。最终,10万大军被消灭,尼堪本人也被杀。桂林、衡阳两次击溃数十万清军,杀了两个清朝国王,解放了广西、湖南广大地区。这是明朝对清朝战争的空前胜利,沉重打击了清朝侵略西南的计划,鼓舞了各地反清组织的士气。李定国与白文轩将军会面,准备下一步攻打武汉,攻占南京的作战计划。正当反清形势大好,不顾大局下令冯撤退,也撤退了。李定国虽然赢了,但无奈放弃衡州,退守宝卿(今湖南邵阳)。顾城先生在《南明史》中说,“探究南明历史,有一个基本论点是可以用大量事实证明的,即在力量对比上,南明的实力和潜在实力(包括清朝复明的力量)并不逊于清朝。其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各种反清势力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撕裂,甚至相互冲突,让实力相当有限的满清贵族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分析。接着,孙可望写信邀请李定国到袁州讨论军机问题。当李定国准备离开时,李定国在孙可望身边的心腹龚义派人报告说,李定国到达袁州后,孙可望密谋杀害他。于是,李定国停止了原州之行,写信去问孙可望。为避免与孙可望正面冲突,李定国留下部分驻湘部队,被迫率5万大军南下两广。孙可望一见李定国出湘,便率十余万大军进攻清军,也想大获全胜以提高自己的威望。1653年3月,孙可望在宝卿被清军将领击败,因为他骄傲自大,藐视敌人。参见康熙二十四年《宝卿赋志》卷二十一《武卑职》?《丙吉》云:“十年四月(当时是三月),贝勒率兵在周家堡大败孙可望,尸横遍野。希望一个人骑武冈。吾师乘胜追击,遂回宝卿府。”孙可望失去了李定国占领的许多地方。李定国开始一次次走霉运,离开湖南去广西,试图夺回广东。首先,它败在永州,攻不下肇庆,只占领了化州、吴川、信宜等小县城。桂林再次战败,回到柳州。1653年7月,如果李定国不被撤职,孙可望就睡不着觉。他甚至派冯攻打李定国,南明爆发大规模内战。李定国设下埋伏,活捉了冯,放了他。冯达被感动了,倒在李定国身边。内战就这样被推迟了。李定国是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分析全局。恢复湖广后随孙可望东进的计划无法实现,于是他决定与郑成功联系,以求复兴大业。他的战略意图是与郑成功联手,先收复广东,然后夺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省。1654年,李定国联系郑成功水军等反清组织,声称20万大军围攻广东新会。当时的清廷总司令尚可喜和京南王耿济茂,都怕李定国的名气,不敢在广州救援。而李定国对新会小县城的围攻,其实从六月就开始了,持续了半年,却依然无法破城。战斗非常惨烈,因为缺少食物,守城的清兵居然杀了人吃了。65438+65438年2月+4月4日,清廷任命的京南将军朱马拉前来救援新会,尚可喜等人也出兵相助。经过四天的激战,18这一天,李定国的象兵遭到清军炮击而折回,部队陷入混乱。清军骑兵从两翼突袭,李定国无力抗敌。全线溃败,直到败给南宁后才站稳脚跟。两广交界的二十多个郡县全部失守。李定国恢复广东,在江南开拓进取的战略彻底失败。之后他再也没有进入广东的实力和机会,复兴南明的希望破灭了。而孙可望则加快了篡权称帝的步伐,在桂阳建宫,派兵镇守南宁西北的天州,阻止李定国回滇。1656年,李定国决定平定孙可望的叛乱,率军返回云南,天州守军孙可望不战而败。孙可望试图劫持李咏,但他的将军白文轩已经倒向李定国一边,所以他策划破产。由于李定国和其他护卫的功绩,1656年3月,李咏皇帝提拔李定国为晋王。1657年8月,孙可望以14万大军攻滇,与李定国对峙,孙可望的将领马金忠、等纷纷反目。孙可望抛弃了亲人,只留下妻子等20多人,逃往长沙,向清朝投降,成为可耻的汉奸。虽然孙可望的叛乱已经平息,但是李咏政权的力量已经大大削弱,尤其是以马继祥为代表的隐患并没有根除。马吉祥与孙可望勾结,为非作歹。李定国原本想逮捕马继祥,但马继祥让李定国说好话,极力夸奖李定国,从而骗取李定国的信任,得以留在李咏皇帝身边。同时,李定国收编孙可望的军队时,没有一碗水端平,导致军队内部不和。1658年2月,清政府乘机分三路进攻贵州、云南,以多尼为统帅。北路是吴三桂,平西王;南路是杜通卓卜泰;中路是洪承畴和乐透。四月,南明政权的重要将领刘文秀去世。同月,旧部王在永昌叛逃。为了平息王的叛乱,李定国率军攻克。在李定国攻克王紫绮的同时,清军已经攻占了桂阳和重庆。七月,李咏任命李定国为迎敌总元帅。李定国分兵三路截住,自己在中间策应。但他在黔西的防线很快被清军攻破,三路清军入侵云南,局面无法挽回。李定国回到昆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尽管当时四川西南部的宜宾、乐山和西昌仍在南明的控制之下,但刘文秀仍留有三万精锐士兵。也可以联系以原大顺军为主力的奎东等十三个反清组织。但考虑到大顺军与大西军关系不和,李定国决定转战湘桂边境,继续与清廷周旋。因为一旦形势不利,可以向东南急进,与郑成功部在厦会合;万一失败,可以出海,占领岛屿,继续对付清朝。然而,李咏皇帝像老鼠一样害怕敌人,决定采取逃跑策略,逃到缅甸。15年6月5438+05日,李咏皇帝从昆明撤退并逃往国外。1659年,白文轩身后的部队被清军击败。李定国毅然收拾残兵,挑选六千人埋伏在怒江以西的磨盘山,设下三道埋伏。果然,吴三桂的追兵在不知不觉中钻进了伏击圈。不想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南明官员卢贵生叛变,给吴三桂通风报信。伏击变成了一场血战。李定国部战死三分之二,不少老人壮烈牺牲。当然,清军也伤亡惨重,十几名军官,总司令以下数千人。吴三桂只好暂时放弃追击。磨盘山血战之后,李咏皇帝和他的大臣们逃入缅甸,与李定国失去了联系。李定国拒绝入缅,将分散在滇西的部队集结起来,准备与清军决战。李定国和白文轩在睦邦相遇,派人去缅甸找李咏皇帝。他们派来的使者被缅甸人杀死了。缅甸以为南明的军队被打败了,想趁火打劫明军的军队。白文轩大怒,下令反击。缅军主力(文献上说有“几十万”,可能有些夸张)在河对岸列队准备战斗。明军渡河进攻时,仅骑百余骑就击溃缅军,明军乘势掩杀。据说有一万多缅甸军队伤亡。缅甸官员搬出李咏皇帝,请他下令白文轩退兵。明朝将领广昌侯高文贵和怀仁侯吴自胜也率领兵马进入缅甸迎敌。李定国30多次上表,试图夺回李咏皇帝,但都被缅甸政府和李咏皇帝身边的奸臣马继祥阻止。缅甸政府派遣军队软禁了李咏皇帝。为了营救皇帝,李定国两次试图进入缅甸,但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李咏身边的忠臣穆组织的自救行动也被马继祥粉碎。明军许多将领和官员心灰意冷,纷纷向清朝投降。最后连白文轩都投降了。李定国是唯一意志坚定的人。只是一句话,“风知草强,火知真金。”1661年7月,吴三桂率十万大军入缅。12年2月3日,缅甸国王将李咏皇帝移交给吴三桂,南明政权灭亡。李定国等人密谋在吴三桂进京途中拦截李咏。1662年4月,皇帝李咏在昆明被吴三桂杀死。听到李咏被杀的消息,李定国非常难过。李定国向东丽、暹罗借兵的计划失败,同时军中将士因水土不服而病倒,一系列打击随之而来。1662,11年6月,李定国在百感交集和无限抑郁中病倒,享年42岁。6月27日夜,李定国致电儿子及其部,警告他:“宁死不屈!”他说完就断气而死了。著名悲剧英雄李定国死于云南勐腊(别称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