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涌的历史和文化

东涌河,原名东西河,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岳纪》等古籍,因为两岸有一条河流入海。清道光《广东海防概观》将“东西涌”分别标注为“东涌口”和“西涌口”。最后,东部的城镇发展得比较好,人们把整个地区统称为“东涌”。自宋代以来,东涌一直有人居住,以捕鱼和农业为生。据地方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二年,巡抚蒋、、阮元先后批准在大禹山口修建八座防洪房,在石狮山脚下修建两座炮台。东涌口就是今天的东涌。今天的马湾涌是东涌的旧市场。

清初,雍正七年(1729),在岛西的分流角山上建有炮台。乾嘉、嘉庆年间,东涌口洪水加岛。嘉庆二十二年(1819),在东涌口建防洪屋,在东涌沿海建石狮炮台、军防和火药局。道光十二年(1831),在东涌尚领山脚下修建了东涌寨城,守卫并驻军,负责港西的防洪和炮台。当时岛上有袁家团、梅窝、石壁、唐宓、水口、石门甲、石榴坑、沙罗湾、石头铺、二坳、玉古龙、达濠、白芒、横朗、东涌灵皮团。1898弃用。如今东涌乡事委员会下辖十五个村,大部分是客家人,但也有不少广府人。虽然东涌仍然有许多历史遗迹,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青马大桥和机场的落成,东涌已成为政府的重点发展区,预料这里会有更剧烈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