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教育特色

丰富的艺术特色是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的一个亮点。1992以来,附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儿童艺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绘画物种发展、教师技能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600多名幼儿在国家、省、市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奖,数百名幼儿作品在各类美术教育杂志上发表,取得了丰硕的美术教育成果。2003年,由幼儿园附属幼儿园园长于杰主编,多位教师参与编辑的《安徽省幼儿园艺术教材》在全省使用。

在教学中,附合儿童将欣赏与创作有机结合,从提高儿童艺术素养入手,开阔儿童视野,将艺术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儿童身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熏陶,从而萌发自己的创作意识,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直观感受,使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富友在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开发了十余种绘画,如:油画棒画、彩画、水粉画、粉彩版画、彩色水墨画、黑白线条画、速写画、纸贴纸等。在这里附着幼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他们可以不断探索和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激发他们对艺术活动的兴趣,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受。

依恋儿童主张儿童要多注意观察事物,运用想象力描述事物;提倡用能表达感情的线条来描绘物体,而不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拼凑物体;提倡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个性,而不是用固定的色彩来描述物体;提倡使用多种绘画工具,创造多种绘画形式和方法,从而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让孩子在学习绘画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附着在幼儿身上的儿童作品,情感真挚,朴实无华,形象清纯可爱,技法大胆新颖,具有非凡的创造力。附子在1999申报,列为本学科实验单位。为了更好的推广蒙特梭利本土化教育,除了营造蒙特梭利教育环境、购买学校工具外,附小幼儿园领导和蒙特梭利老师多次赴北京学习交流,并接受了台湾省、美国、意大利蒙特梭利教育专家的指导。特邀专家两次为全园教育保护和管理人员讲授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精髓和实际操作方法,将校外培训与园本培训相结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协调和保障幼儿蒙台梭利教育的顺利开展。

幼儿园有13个蒙特梭利班。2002年8月,在“蒙氏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研讨会上,幼儿园附属蒙氏研究小组的阶段研究报告和最终报告获得最高荣誉奖,并被推广到全国试点单位。2007年5月,附小参加了2007年第二届中国蒙特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暨蒙特梭利教育百年大会。附小教师陶晓玲做了“蒙氏教育园本土化策略”的专题报告,获得优秀论文奖。幼儿附属蒙台梭利支教活动已多次对外开放,接待南京、合肥、马鞍山及某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生近100人。附小教师陶晓玲、叶莉应邀参加教师培训,为省内外、市直及民办幼儿园培养了一批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多次向园内老师和蒙特梭利班家长开放。深受园内外幼教专家、幼教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的好评。幼儿附属蒙特梭利老师勇于实践,乐于创新,创造了许多深受幼儿喜爱的拓展学习工具,丰富了学习环境。撰写多篇论文并获奖,发表在《现代学前教育》和《幼儿教学研究》上。参与编写教材《蒙台梭利实践中国》——《蒙台梭利儿童数学教育》,出版80余部蒙台梭利数学活动设计。2006年,幼儿园教师申请了两个科研课题,蒙特梭利语言教育和蒙特梭利学习工具的创造性使用和扩展开发,成为教育部门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蒙台梭利教育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不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富友认为普及蒙台梭利教育的本土化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附着在幼儿身上的蒙特梭利教育活动将会更加深入扎实的开展下去,不断创新。从2001开始,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旨在将英语学习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活动中,让幼儿在早期就能主动听英语、说英语。

经过学习、实践和讨论,附属幼儿园初步探索出一套以幼儿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材为基础、信息技术为辅助的英语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听、看、做、说、唱、玩、演、读、写、看、听。孩子可以根据听到的单词识别或辨认图片和物体,根据指令动作、上色、画画、做手工,并通过游戏倡导用英语交流。教学中不教音标,不讲解语法概念。重点是培养孩子在特定语境下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意义交流的能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树立初步的自信心,避免教学中的成人化倾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大量教具,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足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