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古人寄信真的要靠大雁和飞鸽吗?
“信”是古人传递消息,互相诉说心声的媒介和载体。90年代后期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彻底消失。
笔者认为,时代的进步当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但不加区别地抛弃所谓的“老”和“老”,也是一种遗憾。“信”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产物。
当它被电话、短信、微信等现代产品取代的时候。虽然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似乎也缺乏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就像穆欣在《曾经慢》这首诗里说的:“从前,太阳的颜色是慢的,车马邮件都是慢的,一生只能爱一个人。”
现在交通、通讯变得很快,但人的感情却变得像“快餐”一样。虽然信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对于有过写文具经历的人来说,也是人生中非常值得纪念的一段往事。
事实上,“书信”这种充满历史魅力的文化载体,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但多了解一些与“信”相关的历史,以及古代的寄信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信”的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1.“信仰”从道德标准变成了“应用文”
虽然“信仰”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形态,但生活在古代社会的文化学者才是“信仰”的最初发明者。“信”字最早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从人,从口”篆书出现时,改为“从字”。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言而有信。”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词汇,“新”这个词有音频和新闻的意思。它既是古人倡导的重要道德标准,也是佛教的道德范畴。
当“信”字脱离古义,被当作一种写在便利贴上的文字时,在古代就成了“应用文”的代名词。
“信”在古代有很多称谓,除了大家熟知的书和书信。也可称为“杂、简、简、印”;“尺、尺绳、鲤鱼、鸿雁、朵云、华翰”等等。“信”的代词如此之多,其实与朝代的更替及其实际功能密切相关。
2.古代“书信”的发展史
笔者认为,要提到“信件”,就一定离不开“邮政”。现代社会的“邮政”虽然也有传递、流通的含义,但比古代的“邮政”要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邮”字。以及“美德的普及比邮件的投递还快”的语言。
所谓“邮寄送单”,其实就是指邮寄送单。至此,“信”与“帖”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一点可以知道,“信”作为传递消息的载体,也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到底是谁发明的,第一次应用,还没有得到证实。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学体裁。自诞生以来,它就参与了政治、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肩负着传递军事机密和个人情感交流的重要使命。
作者认为“书信”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不仅对古代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在古代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作为一种简洁方便的实用文体,它的出现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信件”递送或发送的历史
(1)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和“鸿雁传书”意思一样。简单来说就是在信鸽的爪子上系上字母的意思。然后把它放飞,传递给想接收它的人。作为古代最原始的送信方式,它不仅加强了古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军事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史料记载,早在2500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驯养信鸽的技术。信鸽在古代被称为“飞奴”。
而且在古代战争中也广泛使用。相传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围困时,曾用飞鸽传书的方法带领援军脱离险境。
北宋末年,西夏人在与北宋军队作战时,用信鸽传递军事信息。南宋大将曲端也曾用“飞奴”传递消息,集结兵力。这说明在古代社会,“飞鸽传书”的方式在战争中更为普遍,但民众尚未出现。
(2)邮递员骑着马送信
在很多人心目中,古代人送信的主要方式是“飞鸽传书”。
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忽略了古人的智慧。因为在字母诞生之后,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秦末汉初,驿站建设开始。
驿站作为传递信件和沿途官员休息的必经之地,在古代社会的送信史或邮政发展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直到上世纪初的邮局,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机构才被彻底废除。但取而代之的是“人民信息局”和“邮局”。
秦末汉初,在国家管辖的各条交通要道上设立专门的驿站,传递政府公文。所谓“政府公文”,其实是以书信为基础的。内容不仅短小精悍,而且非常严谨,完全可以达到无障碍交流的作用。
当时人们传递或邮寄文具和公文的主要方式其实是非常原始的。简单来说,就是成立专门的“邮政”机构。然后当“邮差”收到信件或公文时,他会骑着马送到指定的地方或某人的手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邮差”会在每个驿站换马。
4.“书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一封来自“信”的信
杜甫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坎坷,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两次被俘,丢掉性命。他曾在《春天的希望》中写道“经过三个月的战火,一条家信抵得上一吨黄金”。这里说的“家书”,就是古代人写的信笺。
而在他的诗《家书》中,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收到家书。
“由游客送来,附上一封信,知道今天的消息,还有故居。熊安然无恙,马最可怜。老了寂寞,伤了会遇到。”
笔者认为,其实从杜甫与“家书”相关的诗中就可以知道。“书信”在唐代已经广为流传,其属性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最早传递公文和信息到唐代,已经成为世人可以书写的“家书”。
唐代诗人张继在《秋思》中提到“家书”一词,“看洛阳城秋风,欲使作家写一本大有深意的书”。也证明了书信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体。此时,信件的内涵倾向于表达个人感情。既有哀悼,也有相思。
(2)鸿雁请来信。
《鸿雁传书》历史上有很多悲伤的传说。但更受欢迎的故事是王宝川和薛平贵的故事。相传,薛平贵外出打仗十几年,王宝钏站在寒冷的窑子里等着他。突然,当一群大雁飞过时,王宝钏写了一本血书,委托大雁带给薛平贵,以表达他对丈夫的感情。
其实古代有很多以“鸿雁”为题材的诗歌。“枕上鸿雁信,天上来诗”;“在蓝山下,我和我的船沿着绿水蜿蜒前行。直到退潮时河岸变宽,没有风吹动我孤独的帆。...夜晚让位于太阳的海洋,旧的一年融化在清新中。我终于可以派遣我的使者野鹅,归巢到洛阳”。
但最美最动情的还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截梅,红藕香,残玉死秋”。
“红藕香残玉长秋。轻轻解开罗尚,独自去兰。谁送云锦书,词雁归来,月满西楼。花开花落,流水潺潺。一种相思,两处闲情。这种情况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只能皱眉,只能往心里去。”
可以说字字含情,尤其是那句“谁寄云锦书,雁归来月满西楼”。借红颜邀的故事,表达对丈夫赵明诚的向往。“金淑”和“晏子”都是古人的字母代词。
笔者认为“信”是古代社会传达军事的密函或普通文化载体。它表达的本义其实是传递信息。但随着朝代的更替和书信历史发展的逐渐完善,“书信”的作用越来越侧重于表达情感。
你是否非常爱你的孩子;对于一百万封家信来说还是足够的;还是亲戚朋友之间交流的媒介。书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其诞生到上世纪末仍在发挥着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作用。
《书信》是古代社会人文历史发展的缩影。
毫不夸张地说,书信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古代社会人文历史发展的缩影。它记录了哪些官方文件、信息和情报;以及情话和嘘寒问暖,都真实地反映了古人的思想世界。如果把它比作一部古代的“思想史”,相信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具有历史魅力、古老习惯、延续数千年的文化行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信件作为第一批受害者,在电话出现后消失了。
我相信,对于许多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他们实际上是最后几个能写信的幸运儿。虽然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人们更需要的是“即时通讯”,信件这种耗时耗力的文化载体退出历史是必然的。
结论
笔者觉得古代人发明的书信,以及飞鸽传书、驿站寄信的方式,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些别扭。但这种凝结了古人智慧,传承千年的书写方式,能代表的不仅仅是迷人的文化特色,更是一种难以忘怀的情怀。
当你摊开一张信纸,举起一支盛满墨水的画笔,你会把你的思念,爱恨情仇,无话不说地倾注在纸上。我觉得此刻信笺上写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更重要的是文具对面等待回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