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有什么用?
最初是用来塞幼苗根部的,后来被加工成鸡毛掸子等各种小商品。
义乌本来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但是“七山两水一分田”,耕地稀少,土壤还很贫瘠。将近一半是酸性红壤土,缺乏磷和钙。
为了改良土壤,义乌人创造了一种“塞苗根”的施肥技术,即利用塘泥、烧泥灰、鸡毛、人尿等。做成小球塞住幼苗根部。与酸性红壤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这里的粮食作物很难有大丰收,而蔗糖种植是最适宜的,所以糖业在义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量一直位居浙江第一。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商贩们穿梭于大街小巷,用红糖、卫生纸等廉价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获取微薄的利润。最早的用鸡毛换糖的行为形成于中国浙江义乌,最终这种行为对区域经济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认可并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鸡毛换糖”精神的发展;
“鸡毛换糖”的传统在乾隆年间代代相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历史名词。但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敲糖帮”的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开放意识、经营头脑早已融入义乌人的血液中。
义乌有句话:“天上掉下金子,要自己出去捡。”在义乌,能背井离乡,周游世界的人,被认为是勤劳能干的。
这就是“鸡毛换糖”能够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力。这种长期被边缘化的经济行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指导下,与市场经济的主导思想不谋而合,义乌人迅速站在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 * *产党新闻网——“鸡毛换糖”的启示
百度百科-鸡毛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