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和厦门的历史

泉州历史

唐思圣元年(公元684年)建州,名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吴荣府改为泉州,泉州北部的泉山因此得名。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极为繁荣。元十四年(1277)在泉州设立宣威部,也征调为南元帅府。15年,宣威司改为泉州道官署,辖南安、晋江、永春、同安、德化、安溪、惠安,南北两录司。十七年五月,福建省并入泉州省,同年七月,迁至泉州龙兴。明初,明政府改泉州道为泉州府。国共内战时期,很多人逃到香港和南洋,以至于今天华侨中有很多泉州移民。解放初期,国家的主要投资在内地,所以经济发展缓慢。自65438年至0977年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被定为沿海开放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现在,泉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花园城市。

厦门历史-

金太康三年(282),设同安县,属晋安县,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大同场设在南安县西南,五代后于唐四年(933)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隶属清原军、平海军、泉州军。元属泉州道。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建“厦门城”,意为国楼之门,“厦门”之名从此载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驻厦,十二年(1650),驻思明府。康熙十九年(1680)废止;二十三年(1884)在台下设驻防道,道隐驻台(雍正六年,台府改为台道),二十五年(1686),泉州府分设防御厅,雍正五年(1727)设兴泉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同安县嘉禾里(厦门)、金门等地位于思明县,九月升为思明府,废弃。

193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立厦门特别市,废止。同安、思明两县属于第五行政监察区(在同安)1934。1935年4月,设立厦门、鼓浪屿等7个岛屿,撤销思明县鹤山特区。与同安县同属于第四行政监察区(同安境内),5月1938至6月1945。1949年9、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为第五区(1950年改泉州区、晋江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6月厦门市设立开原、思明、鼓浪屿、厦门。同安县集美镇1953隶属厦门市管辖。1958,1年撤离赫山区,设置为郊区。8月,同安县被锦江区划入厦门市。1966年8月,开原、思明区更名为东风、向阳区(10月更名为1979)。1970年2月,同安县归锦江区,1973年6月,归厦门市。杏林区成立于1978年9月。1987新增湖里区,郊区更名为集美区。1997同安县划区。至此,厦门下辖鼓浪屿、思明、开原、杏林、湖里、集美、同安。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调整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1。思明区、鼓浪屿、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行政区域归思明区管辖。二、杏林区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3.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管辖的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五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6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