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黄金是黄铜吗?

这的确是黄金,不是黄铜。

亲爱的,我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吧。

汉朝盛产黄金。

丁启真

我的书《黄金在哪里?博客发出后,有访问者批评说,我这篇短文中讨论的《史记》、《汉书》中的汉朝皇帝给的“金”不是黄金,而是黄铜。说话尖酸刻薄的人嘲笑我不区分金和铜。有的说是因为眼睛有问题,有的说是因为史书没学好需要补课,有的说是因为小学没毕业,文化水平太低...有很多说法,差点让我笑出来。

是的,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炼金史专家,也没有对古代金铜的区别做过专门研究。本文所言出自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非本人所创。特别说明这一点,以示不敢捕食美。

下面,我将为赵毅的论断提供一些确凿的证据。

《汉书·食货志》有云:“金有三等,金为上,铂为中,赤金为下。”很明显,黄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金,铂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白银,红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铜。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本书第14页有“黄金、五色金”、“白银、铂金”、“铜、金池”等词条。可见汉代人不仅明确区分了金银铜的概念,而且还有金银铜三个字。《汉书》中所说的“金”和“金”是今天所说的金,而不是黄铜。

有人认为汉代文献记载的含金量过大,提出了折中的观点,说古代炼丹技术有限,黄金纯度不高。这显然是一种推测性的理论。其实中国的炼丹技术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出土的金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任何一座汉代墓葬出土的金制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金”字下的解释中,也有关于金质的解释,如“久葬不衣,未曾轻炼”。

对于赵翼在《二十二史注》第三卷中提出的“古代不使用白金作为货币,但黄金大量存在”的论断,先生在校勘时提出了另一种批评:黄先生认为《史记》、《汉书》中提到的黄金可能包括钱、银、铜的折算额。

王先生根据《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金为上,铂为中,赤金为下”,“铂银亦孟康注。赤金者,丹阳铜也”,认为“汉代不特金”。据《汪涵莽传》记载,他认为一斤黄金值一万元,推断:“...所谓给金的人数是总数,应该是白金铜币换算出来的,不一定都用黄金。”

王先生的论点有缺陷,站不住脚。其中一个问题是《汉书·食货志》中有黄金、白金、赤金三种记载,不能说明汉朝皇帝会把三种级别的黄金都给一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汉书》的写法就太大意了。众所周知,《汉书》的编者班固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在编纂《汉书》时确实表现出一丝不苟的历史态度。他不可能用这么广泛的措辞。第二个问题是《王莽故事》中的故事说“聘皇后,二万斤黄金值二千万”,但王莽把女儿许配给汉献帝(韩儒子英)时,奏折中的文字与赵翼所说的“王莽聘阿士女儿为皇后,用三万斤黄金作嫁妆”不同,所以没有一斤黄金对一万元的换算比例。第三个问题是皇帝结婚,聘了皇后。“2万斤黄金”和“3万斤黄金”真的没有太大区别,说明用了很多黄金。

当然,我们可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但即使基于上述材料,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汉朝确实有很多黄金;第二,汉朝皇帝给的东西确实是黄金,不是黄铜;第三,汉代的黄金纯度已经相当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