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决定战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用例子来理解它们?

这是我从新浪上某人的博客里转来的。我觉得他说的很好,贴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看孙子的论述,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如下:

(1)政治

孙武在《孙篇》中指出,关系战争胜负的有五个方面,其中“一说道”。他把“道”放在诸因素之首,认为它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道是什么?春秋末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道”据说是一切可以从大地中诞生的事物的本体。他说:“物混之时,先生于地,不知其名,字谓之道”;“道生一,命生二,命生三,命生万物。”(《老子》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在孔子看来,“道”是指封建领主的稳定秩序。他说:“变鲁,他变陶”;“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天下无道,则礼乐自诸侯伐。”(《论语·永业·季氏》)孙子对“道”的含义的解释,与老子、孔子完全不同。他说:“道使人与世界一致,所以可以与世界同死,与世界同生,不怕危险。”(1)在孙武看来,“道”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上下合一,心志合一,民乐为君,生死与* * *。显然,这是封建社会理想的政治局面。孙武还指出,在判断战争双方谁胜谁负时,首先要比较:“谁是主?”也就是说,哪个君主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在政治上有一套安国讨好人民的方法。

孙吴把“道”即政治放在首位,作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有远见的。

这种洞见来自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上的战争,如商汤攻桀、代周、周公东征,都是因为君主的“道”和他的政治优越感而取得人民的胜利。据说当商汤攻打颉利的时候。“民之所盼,若旱盼云霓”;“如果下雨,人民会很高兴。”(《孟子·惠亮·王霞》)武王攻打周的时候,周人的兵力明显少于商周。但“王鹤芬凶,四面咸,若高城在地,若商一般”(《易·周树·吴依洁》),很快就赢了。《荀子·知望》说:“周公南下,向北方诉苦,曰:‘何不独来?东方茫然,西方怨恨,说:‘我为什么要孤独?'"。很明显,周公的政策是因为他的“道”而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于是东征的局面席卷而来,迅速平定了四面八方的叛乱。再比如,春秋末年越国攻打吴国的战争中,由于越王勾践下士与百姓同病相怜,所以“国人皆劝之,父撺掇子,弟撺掇弟,妻撺掇夫”(《国语·于越上》),举国上下意气风发,万众一心。最后连战胜利后就灭亡了。当时的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的政治有“道”,能“使民与民一致”,所以在战斗中会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是克敌制胜的首要因素。

(1)“不畏艰险”,简牍为“人之狡猾”,意思是百姓不违背上级命令而逃跑或投降。无论是简牍还是现代版本,都是合情合理,通俗易懂的。

(2)经济

孙武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依据。他在《兴篇》中说:“兵法:一、量、三、数、四、重、五、胜。生之度,生之量,生之数,生之数,胜也。”上述的“度”、“量”、“数”,指的是疆域的大小、产品的多少、人口的多少。从这些形成了“规模”,也就是实力,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显然,在孙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粮食产量、人口和经济实力对战争起着直接的作用。

孙武的思想也是从当时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被历史反复证明。春秋时期,民族数百,战乱频仍,霸权更迭。在这场长期的合并战争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吴国,以及后来的越南。其中,北方的金和南方的楚,尤其是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控制局面、充当霸主的时间最长。中小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如郑、宋、鲁等,只能招架大国的进攻而不能还手。他们只有依附于一个大国才能生存。所以鲁国公子景伯说:“小事为大,信任也重要;大,所以小,仁者。”(左传《哀公七年》)大国小国之间战争的胜负如此明显,相互之间有上下级关系。可见,孙武的度、量、数、权衡胜利的观点,一般情况下都是正确的。

(三)军事

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胜负起着主要作用,这是一个常识。然而,军事力量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军队的数量和武器的质量,还取决于其他许多条件。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仅如此,还要看双方的主观引导能力。”(《毛泽东选集》第166页)孙子深深懂得这一点。他在《笔记》中提出,判断一场战争的胜败,要从军事上理解:“谁将能?法律是什么?谁更强?谁是当地的爪牙?有什么赏罚?”在《谋划与进攻》中,他还指出:“如果你用恐惧来对待毫无防备的人,你就胜利了,那些不能防御你的人就胜利了。”显然,军事实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兵力和武器的数量,还取决于将领的能力、士兵的训练程度、军事法纪的执行情况、作战指挥的恰当性等等。孙武比较各种军事因素的观点,应该说是相当全面的。

战争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是由多种综合因素决定的,观察春秋时期的一些战例就能明白。公元前684年,在军事家之战中,鲁军巧妙地把握住了进攻的时机,终于打败了这个大国的分裂。作为一个中等国家,鲁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再比如公元前597年的晋楚之战。晋国出动三军救郑,伐楚。部队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不弱。然而,由于将领们意见不一,元帅苟指挥无能,与楚对峙而不准备作战,军队缺乏严格的纪律,大大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实力。至楚,“奔入师,车奔驰而奔”;当他攻打金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左传·弓玄十二年》)。金军士气低落,于是乘船渡江而逃,最后一败涂地。上述战例充分说明,孙武衡量军力的思想,不仅要看“哪个兵强”,还要看“谁将能,执行哪些法律,培养哪些兵,奖惩哪些明”,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⑷外交

是战争中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国家、孤立敌人的重要手段。孙子以为:“去军斩谋,再斩敌,再斩兵。”(《计攻》)又说:“屈与地合”;“如果我们为世界的转变而奋斗,我们必须提高世界的权利。”显然,在孙武看来,外交活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创造各方面的优势,导致对敌战争的胜利。

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外交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断交”在春秋时期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战争中常被各诸侯国采用。比如公元前632年,楚军包围宋,宋人在晋求救。为了联合齐秦攻楚,金采纳了军事家的建议:一方面宋人以土地贿赂齐秦,请齐秦劝说楚解除对宋的围困;另一方面,晋国也夺取了曹骏,与宋人瓜分了曹魏的土地。这样一来,因为曹和魏的缘故,楚不会同意齐秦的劝说;齐国和秦国对宋的贿赂很满意,但他们看到楚国不听他的劝说,就要来参加对楚国的战争。不出所料,齐、秦、金参加了城濮之战,为金赢得这场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比如公元前630年,晋秦联手围剿郑。郑派了一个医生来见,说:“秦和金包围了郑很长时间,郑知道他快要死了。如果郑死了,成了秦国的城池,就很难越过晋国了。郑为什么要死而得金?如果秦朝现在没有被郑包围,秦朝以后还会有来自东方的使节,也会尽力提供各种便利。金灿人又怎么会满意呢?只是向东一点点,必然向西。秦国若不害,其地从何而来?”经过一番游说,秦和郑孟解除了郑的围困,晋国见秦改变态度,继续罢工(见《左传公三十年》)。这一次,郑在没有兵器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活动解决了秦晋之围。

战国时期,大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更加激烈,“断交”也越来越活跃。

当时由于秦国的强大,在对外语言活动中形成了以秦魏为中心的“联合东方六国对付秦国”、“连横”、“远交近攻”等策略,并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游说和进行各国外交活动的战略家。外交活动的作用比春秋时期更加显著,其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比如公元前313年,秦国想伐齐国,又怕齐国靠近楚国,就派张仪出使楚国,假装用六百里的商地贿赂楚国。尽管和齐国断绝了关系,还是对土地很贪婪。同时,秦也把人召集起来,和他们约定。结果,楚联盟的外交活动是成功的。次年,楚国被秦国欺骗,恼羞成怒,出兵攻打秦国。由于齐国、朝鲜等国的联合打击,他孤立无援。于是八万将士被斩首,大将屈被俘。汉中之地,全为秦所得(见《战国策·秦二》、《史记·楚世家》、《张仪列传》)。孙武关于“断交”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论断,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5)自然条件

《孙子兵法·纪篇》阐述了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天和地,两者都是关于自然条件的。孙武解释说“天即天,阴阳,寒热,时制;居地者,有远有近,有危有易,有宽有窄,有死有生。”他在《地形学》中进一步强调:“如果你是地形学,士兵就会帮助你。”《通典》卷159引《孙子》曰:“深草污秽者,所以逃之;深谷者危,故止骑:深山者危,故少击众;沛泽为鬼,故隐其形。”这是一个具体的显示“地形,士兵的帮助。”显然,天气、地形等各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天气条件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一个例子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进入赤壁后,被一场小战斗打败,退守江北。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南方赤壁与曹骏隔河对峙。在战斗过程中,孙刘联军乘当时东南风之机,用火攻烧毁了曹操水师的船只,大败曹兵。强劲的东南风为孙刘以火攻击败曹操创造了有利条件。至于地形导致的战争成败,春秋时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公元前645年,秦晋在汉源交战。因为“马进荣仍处于停滞状态”,他们无法移动。结果,金被秦国俘虏。晋国因为误入沼泽而战败(见《左传·西宫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国军队攻打郑国,因为看到郑有备而来,就回去了。回来时经过晋国境内,晋人在境内进攻。该地地势险峻,道路难行。东边和西边有两座山。唐《元和县志》记载:“自东矿至西矿三十五里,东矿有数里长坡,山势险峻,不准车迹。西樵全是十二里石坂。风险绝不是不同的。”(卷五《河南道一》)金人在如此险峻之地对秦始皇发动突然袭击,彻底打败了秦始皇。秦始皇的三个将军,孟、西蜀叔、白,都是被晋人俘虏的(见《左传公三十三年》)。可见,孙吴把“天”和“地”,即天气、地形等自然条件,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点在当时和后来的战争实践中得到了反复证实。

总之,孙武关于战争制胜要素的思想,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自然条件等方面,是相当全面、丰富和深刻的。他认为政治(道)是赢得战争的首要因素,经济的“度”、“数”、“量”、“衡”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军事力量的强弱取决于“谁将能干、谁将执法、谁将练兵、谁将奖惩分明”等因素,外交活动是战争之一。包括天气、地形在内的自然条件可以作为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的思想,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也是孙武探索军事规律的杰出成果。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有效,对战争决策者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