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记
在伟大的文学学者章太炎所写的《香斋》中,详细记载了章太炎与孙中山在1902年讨论《资本论》。当时孙中山和章太炎因为从事反清政府的活动,被迫流亡日本,一见面就去欣赏对方。他们也对中国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章太炎认为,如果将来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南京可以作为它的首都,但孙中山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金陵依旧不宜居。”孙中山认为南京虽然水利便利,交通发达,历史悠久,靠近出海口,但地势过于东南,无法控制全国。对此,孙中山在造都战略上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意见。
第一个是武昌,省会在湖北省。“丁琪媛,南诚,襄樊之镇为府河雄,铁路铺设,但为长城合理。是金陵之短,武昌之胜。”
而且孙中山认为,武昌的思想是比较开放和先进的,武昌也是中国最早开办和推广新式学堂的地方之一,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事实证明,孙中山的眼光没有错。后来,辛亥革命的开始源于武昌起义。
孙中山提出的第二种观点是,定都Xi安,“求武昌为本部,求Xi安为制服。“孙中山指出,要想稳定走向全国,必须以武昌为首都,但要想平定边区,那么Xi安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历史上,中国曾被游牧民族骚扰,因此有了首都Xi安可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
第三个是新疆的伊犁。至于孙中山提出的最后一个建都地点,更是大胆,那就是新疆的伊犁,同样历史悠久,但过去没有一个中原政权曾在此建都,但孙中山认为“谋大洲则以伊犁为都”,“控制蒙古和新疆就够了,若想亚洲共主,迁都伊犁就太狭隘了”。
孙中山的考虑可以说是要长远的,那么为什么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最终还是在1912年落户南京呢?这是因为武昌起义后,武汉沦陷,南京成了最理想的居住地。北伐战争后,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称为“首都”的城市。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孙中山先生当时的观点毕竟有很多对环境、政治等方面的担忧,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是令人耳目一新,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