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的由来?座椅和座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起使用的?

古代官阶不同,非常严格。高官是上位,低官是下位。古人尊权尊道。“左倾”就是降职官员。《廉颇蔺相如传》:“以对方为大功,拜为上官,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厅堂结构,前堂后室。班里举办的礼仪活动,就是要尊重南方。皇帝接见大臣时,座位必须朝南。所以古人常把国王和皇帝称为“南”,把诸侯称为“北”。房间东西长,南北窄,所以房间里最尊贵的座位是坐西向东,其次坐北向南,再坐南向北,坐东向西最低。鸿门宴上有几行:“王祥与项伯坐东,雅甫坐南,...沛公坐北,张亮等西。”王座是最高的,张亮是最低的。

中国古代被称为“礼仪之邦”。讲礼仪、守礼仪、尊礼仪,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不学礼仪,受不了”。礼仪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习以为常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和各种礼仪。所谓“礼得民心,所以无可争议”;“温饱有余,礼尚往来”,礼是对个人利益的控制,是对人的利益的调度。礼貌就是谦让和退让,“礼”和“让”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礼让”一词的由来和解释。

中国最早的仪式,也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仪式,可以说是食礼。“夫礼之始,各种食之始”,用食来祭神,可见“礼”是一件很隆重的事,起源很早。礼是基于个人的文化知识和精神修养。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佳场合是集体宴会。所以“子可食而教其右手”(《礼记·内则》),家庭启蒙伦理的第一课就是饮食礼仪。而中国宴席上精心制作的饮食仪式的基本礼仪和中心环节就是宴席上的入座仪式——“入座”。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发迹,就是因为“坐”在沛县订的“重客”宴席上。当时还是“席地而坐”、“坐桌而坐”,是宴席的“上座”,也就是“席端”。这种宴席上的“坐桌”,因基本食具、几案、餐桌椅造型的历史演变,因时而异。汉代以前,“南溪朝北,西为上”,即坐朝东为上。《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是一个规范:“王祥、项伯坐东,父坐南,父为范增。沛公坐在北面,张亮坐在西面。这就是顾所说的:“古人坐在东方。它指的是在“房间”举行的宴会的座次仪式。在位于宫殿主体建筑正面中央的“大殿”上,朝南,最受尊崇的是南面,其次是西面,再次是东面。隋唐以后,生活方式开始由坐在床上转变为高脚吊坐。各种方形和长方形的餐桌都有了,人们对座位的兴趣也发生了变化。方桌以“八仙桌”为代表,边长92.5厘米,高87.5厘米。这张桌子是专为尊贵的客人设计的,可以供2人、3人、4人、6人或8人用餐。除了专桌,两人以上,一般1:1。圆桌是在人数众多,座位众多的要求下诞生的。起初,用惯了八仙桌的人颇不自在,正如袁枚在《园》诗中所言:“不知谁是首席,只觉坐可加客。"

圆桌成为清代中叶后流行于宾馆、饭店的餐桌样式,也广泛应用于今天的家庭,尤其是餐饮业和政府食堂。其座位位置一般取决于餐厅或房间的朝向和装修设计风格,或门的朝向、日出,或厅、房装修风格所反映的重心和突出位置。通常服务员摆桌子的时候,嘴布是折成花鸟等形状的,第一个形状会很抢眼,让人一看就知道。对于盛大的宴会,每个桌位前往往会放置座位牌(座位标签),请柬上标明宴会的桌号。这样就不容易出错,无论是司仪,还是按图对号入座。

就餐桌的具体座位而言,中餐目前的规范是:主人坐在顶端中间,主宾在右边,副主宾在左边,其他的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排列,如图1所示:

图1 1

2 3 1.第一主机3。女士或副主宾。

7 8 2.嘉宾4。第二台主机

9 10 5, 6.副主宾7-10。陪读等。

6 5

台湾省和其他省区的流行模式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单一所有者)

1

2 3 1.主宾

4 5 2-11.客人依次排列。

主人

6 7

8 9

10 11

12

图3(女主人和女主人)

1

3 2 1.主宾

5 4 2-10.客人依次排列。

7 6 11.女主人

9 8 12.女主人

11 10

12

酒席排名的设置是惯例,所以其时间和空间差异较大。但按照我国目前的观念,先尊位,后述年龄,再述性别(女先男后),以示重女的观念。当然,这是首席席位确定后会遵循的一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