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徽县的设立始于西汉。西汉消灭南越政权后,乘胜出兵消灭西南的外族。丁原六年(公元前1165438),在陇西县东南新定居地设立武都县,在会仙县设立河池县,隶属武都县。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朝将全国分为十三郡,河池归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管辖。新朝:建国元年(公元9年),河池县更名为乐平阁,划归平陵县(武都县改革)。东汉:乐平阁改名河池郡,仍划归武都郡。

汉末三国时期:河池地处火攻之地,归属无常。张鲁分汉中,河池郡归张鲁管辖,划入凉州版图。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出兵张鲁。十一月,张出,河池为汉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蜀汉刘备入汉中,河池归蜀。蜀汉以后,河池位于河池郡和李武都郡。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死后,逐渐退出汉中,河池又入魏境。西晋:会徽仍在河池县、李武都县境内。晋怀帝永嘉后(公元307-312),河池土地被丘迟国占领。东晋:东晋建武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封杨坚头为右贤王,屯河池。河池虽然是一个县,但实际上是一个酋长的住所。东晋永昌二年(公元323年),前赵把赶到汉中,的大部分土地被前赵占领,河池也进入了前赵的版图。赵之后,河池被划归武都县。前秦建元八年(公元372年),丘迟之地被前秦占领,置南浜州,由武都郡领至边、居、武都、孤岛四郡,河池并入孤岛郡。

南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统治者王益迫于北魏北伐之势,出兵侵蜀,河池再次纳入敌国版图。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丘迟灭宋,河池地归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北魏出兵攻占武松县土地,河池归北魏。北魏以后,光华郡在河池,光华郡在光华郡,泗安郡在辉县东南。北周时,光华郡隶丰州,领光华、泗安两县。隋:开三年(公元583年),广化县废,广化、泗安二县隶属丰州。仁寿元年(公元601),广化郡名改为河池郡,与泗安郡一起划归丰州。大业初,省泗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属丰州。唐:楚河池县属山南凤州。开元二十一年(733),河池县隶属山南西路丰州。五代十国:侯亮时期,河池被齐王李茂卓瓜分,仍位于河池县和李凤洲。唐朝后期,河池行政区划旧。后汉时,河池土地归后蜀所有,也设在河池郡,划归丰州。后周建立后,河池同旧制,在其疆域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农村)打了胜仗。北宋:河池仍设郡,划归丰州。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河池郡迁至固镇(今地址)。宣和四年(公元1122),天下二十六路,河池县隶属凤州,秦风路。

南宋:河池曾划归利州西路凤州。绍初,因战争需要,川陕傅玄司志设在此,掌管军政大权。元:封州置河池,隶道,统领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被辟为县)、两当三县。元六年(公元1264年),南风洲改名徽州。至元七年(公元1270),河池、永宁两县八州,徽州,当时只领两县,仍属常工道。五宗正月至四年(公元1311),朝廷在尚书省罢兵,分省治天下,徽州当时隶属陕西常工道。明:继承元制,辉县仍设州,领两当郡,属陕西承宣书记宫长福管辖。

清朝:还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今天辉县仍设州,两当县归陕西刺史宫长福管辖。康熙三年(公元1664),掌管陕西省的大臣龚长福。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朝廷改陕西右大臣为大臣,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改称甘肃(土治兰州)兼徽州梨园大臣。雍正七年(公元1729),徽州被减为一县,与两位大臣一起划归甘肃恭长府周琴。

民国:民国元年(公元1912),甘肃设七路77县,徽县当时在渭川路之下。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建立后,辉县直辖于省管。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甘肃省设八个行政督察署,徽县当时隶属第四行政督察署(治天水)。直到解放。

新中国:1949 65438+2月4日,辉县解放后,属天水地区,县城设在城关镇。1958年4月,辉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辉县,县址仍在城关镇,属天水地区。7月,辉县与成县合并,定名为辉城县,县址仍在城关镇。1962年6月,辉县、成县、两当县恢复建制,辉县仍设城关镇。

1985年6月,辉县划归陇南地区管辖。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后,辉县归陇南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