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及其岛屿在哪一个朝代被正式列入中文版?

中国的南海经历了从无名到有名的漫长历史,以及历代王朝的演变。

“南海”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编纂的《尚书》中“龚宇”一章,后在《诗·江汉》中出现“南海”的称谓,说:“驻疆有理,至于南海”,但其实际情况不详,其范围与后世所说的南海不一致。

到了周秦时期,南海的名字和今天的南海很接近。据世人考证,周秦时人所撰的《山海经》、《海南南经》(卷五)记载:“死水出湘陵南海”,死水流入广东西江南海。但是,这种认识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统一认识。在秦始皇时期,秦国的上层并不清楚南海的方位。比如秦始皇去浙江绍兴祭祀大禹,手下人留下的记录就是“祭祀大禹,遥望南海”。这句话中提到的南海实际上是中国东海。秦始皇二十三年(214),秦统一岭南(又称吕梁地),在今广东设立南海郡。西汉以后,东海的方位没有本地化。从这个时候起,史书中提到的南海就相当于今天的南海。

到东汉时,杨复写了《异物录》,记载:“海头上升,水浅多磁”。根据南海大规模潮汐波动的特点,作者首次将南海称为上升海,将南海萨卡图群岛称为南海磁铁礁和浅滩。

到了宋朝,南海诸岛有了新名字。“宋会姚集子站郭城”与“石塘”并称南海诸岛。关于西沙群岛,有多种名称:北宋曾公亮主编的《吴京总集》称“九如螺洲”;元人主编的宋濂《石碧传》叫《七大洲》,周曲飞《岭外代答》叫《长沙》。

明清时期的南海诸岛有了新的名称。明代毛的《乌碑志》中石兴指的是今天的中沙群岛,清代陈伦炯的南澳齐指的是东沙群岛,指的是南沙群岛。清代康熙年间牛天素等人所撰《琼州县志》引顾之云:“外交海接乌力苏至波洲,而南占城池,西有真腊,东有千里长沙,北接雷州、徐闻县。”此指南海诸岛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这些名字指的是中国南海诸岛。直到1935,南海的南沙群岛才被称为“团沙群岛”,直到1947和1983才公布名称为“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也被称为南威岛,或长沙群岛。以上是对南海诸岛名称的概述。

从世界历史来看,最早发现、管理和统治南海诸岛的是古代中国人。这已经构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占有。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本文按朝代顺序简述。

秦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公元前206年)——传说我们的祖先在秦朝就发现了南海诸岛,秦始皇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湘三县,都靠近南海的边缘,自然要对附近海域实施政治管理和防御。其次,中国边疆大学学者王恒杰于1992年在南沙群岛第一大岛太平岛发现了带有米纹图案的秦汉硬陶片。这说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在古代最先发现的。当时南沙还是无主地,只有中国人“原收购”。这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在汉朝-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0年),汉武帝在位于南海的海南岛设立了朱雅和博尔县,并更加重视南海的防御。当时,南海周围没有任何国家。相传西汉富博将军马援在南征时,在过脚趾头的过程中到过西沙群岛(据《海南省全集》)。西汉时期,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东汉(公元25-220年)人杨复所著《外物志》,记载了当时或以前中国人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认识:“海头涨,水浅,磁石多”,“涨海”是古代中国人对南海的统称;“碛头”是中国古代对岛屿、礁石、沙滩、沙洲的统称。这也是中国人在公元一世纪前发现南沙群岛的证据。

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吴国人万振所著《周楠异物录》中记载:“句椎行八百里至典,有河口,向西南、东北,多有磁石”(《太平毓兰》)(卷790)。这是中国古代管理南沙群岛的人对航行方向、距离和海况的记录。书中还记载“乌龟出生在南海……”先有实践,后有文字,这显然是古代中国人在南海从事商业(包括捕鱼)活动的记录。

东晋(317-420)——中国著名的高僧法显从印度回到中国时,穿越了整个南海。他的书《佛陀的故事》记录了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到广州的航行,其中从爪哇乘南海只需50天。这表明中国人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开辟了穿越南海的航线。

南北朝时期(420-589),大陆人一直活跃在西沙群岛。证据是考古人员在西沙群岛的十一个岛礁上发现了南北朝时期的两千多件刘二坛、陶圈和隋唐、宋、元、明清陶瓷(产于广东、福建、江西等地)。(海南省全集)

隋朝(581-618)——中国人也在西沙群岛居住(见上图为证)。此外,还派常俊和王取道南海诸岛前往红土国。

唐朝(618-907)——不仅中国人活跃在西沙群岛,其他南海诸岛也有人活动。证据:(1)见上;(2)南海诸岛发现唐代瓷器;(3)《旧唐书·地理志》载:“周振(今海南三亚)...南临大海,东南二十七里,西南千里”。它指的是南海诸岛。这是自唐代以来,南海诸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从而确立主权,加快海洋开发的又一证据。

宋朝(960-1279)——宋朝以后,中国人第一次给南海命名。例如,《宋会·惠录》...有几天,耶和华占据了城界,第十天,他越过了大洋。东南有石塘,名万里,其洋或深或浅,多陡礁,船翻。”这里的石塘特指南沙群岛。此后,史书常以“千里长沙、千里石塘”的名称笼统或具体地指代南海诸岛,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南海行使管辖权并拥有的证据。此后,随着航海实践的增多,中国人给南海起了更多的名字。

宋朝时,周在岭南为官多年。晚年写了一本书《岭中答外代》,专门指出长沙有几万里石塘,神州大地(岭中答外代)。这里的“答外代”就是“漂洋过海”,也就是现在的北部湾。交趾洋与昆仑洋之间的界线(今越南昆化岛附近海域)是中国与越南的分界线,对于确立南海诸岛主权为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据考证,南宋端宗皇帝逃往西沙群岛。

元朝(1206-1368)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朝皇帝派大将石碧率五千大军远征爪哇。据考证,这支舰队首先通过西沙附近海域进攻,也可能包括今天的南沙。虽然没能达到目的,但并没有。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六年(1279)受元世祖之命主持全国范围的“四海试验”,曾赴南海某岛观测其纬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天文测量和南海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明朝(1368-1644)——据王佐《琼台笔记》(已失传)记载,明代万州掌管长沙、石塘,海军指挥“一万余军、五十艘巨舰”巡行南海。确立明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数十万人,乘坐数十艘巨轮,穿越南海航线,将他们派往远至西亚、东非的西方国家。

清代(爱新觉罗氏1616—1911)清初民间流传的《更录》一书记载了南沙群岛73个地名及其位置。地名用海南方言拼写,但被外国人使用,即拼写成外国文字,记录在他们出版的海图上。清朝雍正年间的总指挥陈伦炯写了一部《海国志》,配有《四海总图》,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更早的南海诸岛地图。开始明确将南海诸岛划分为四岛,以后各种作品再版。在清代康熙琼州府的记载中,南沙群岛被纳入中国版图,中国已取得“管辖权”。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两次正式公布了南海诸岛的地名:1935公布了南沙群岛96个名称的汉英对照表;1947公布南沙群岛新旧中外名称对照表。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南海诸岛有系统地进行过主权管辖的地名命名。简而言之,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已经绘制了地图,向世界表明南海诸岛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6中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南沙群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时期(1949 65438+10月1-今天),新中国成立后,南海诸岛部分岛屿获得解放,并得到进一步的管理和行政统治。新中国的海军守卫着南海诸岛,坚守着祖国的海上边界。

上述历史事实表明,只有中国人民才是南海诸岛的主人。“事实上的主人”被纳入自己的版图,成为“法律上的主人”,已经2000多年了。在南海诸岛的发现、命名、开发、经营乃至管理过程中,中国有无数勤劳勇敢的人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恶浪、险浪作斗争。海水中,岛礁上到处都是他们的血汗,甚至牺牲了他们的生命。现在南海诸岛上有孤魂坟和孤魂庙,使南海诸岛成为伟大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南海诸岛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数中国先辈挥汗如雨,甚至在南海捐躯。染指外国是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