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师揭秘《南窑笔记》作者秘密。
南窑笔记是清初出现的一种陶瓷笔记。是一个一个写的,用文字记录的。其内容对探索明清景德镇制瓷工艺和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是继唐颖《叶涛图说》之后的又一部陶瓷工艺力作,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可惜这本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从晚清以来一直是个谜,给陶瓷理论研究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为此,陈宁博士从史料记载、文字内容、编排体例、手稿流传、装帧形式、书法风格等方面考证了该书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认为该书“为清代学者张九月所编,初稿于乾隆四十二年”,并对张九月生平事迹作了详细介绍。
据查,张九月,字西子,号桃园、紫仙山、罗浮花农等。湖南湘潭人,清代知名学者,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尤其是乾隆中期,张九月在江西各县主政五年,经常到景德镇考察制瓷技术,进而撰写了《南窑笔记》一书。陈宁博士在文章中说,张九月的这一学术成就已经被学术界“遗忘”了一百年,今天人们应该更加重视它。
百年之谜
南窑笔记是清初出现的一种陶瓷笔记。是一个一个写的,用文字记录的。全书共34篇,除引言外,每篇前面都有标题,分别是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钧窑、永乐窑、宣窑、成洪窑、窑、万嘉窑、厂官窑、釉炉、釉配、坯胎、圆窑。其中景德镇仿古窑7座,明窑6座,描述了景德镇瓷器制作的胎、釉、色、窑21件。该书对探索明清景德镇制瓷工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也是继陶艺家唐颖的《叶涛图说》之后,陶瓷工艺的又一杰作,在陶瓷界影响很大。遗憾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和写作时间,从晚清以来一直是个谜。
《南爻笔记》的手稿与书影
从传世版本来看,现行版本的《南窑笔记》是民国初年和黄编辑整理的艺术丛书。该版在卷末“南爻注”的标题下,只注明底层手稿为“旧稿”,而未提及作者及成书时间,使得学界常将作者视为“无名氏”,并将成书时间限定在不确切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后,口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定论”,一百多年来鲜有人探究。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南窑笔记》的“旧稿”。
《南窑笔记》“艺术系列”的书影
谜团正在浮出水面。
201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南药笔记》手稿,封面标题为《南药笔记抄本》,极有可能是美术系列的印刷本。这份手稿是由王静校对的。据《桃园年谱》记载,她认为该书“编于张九月四十二年(1777)”。可惜她只是记录了这张“孤儿证”,缺乏更完整、更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所以多年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很多学者根本不知道。但她对《南窑笔记》作者和成书时间的探索,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笔者以此为线索,循着地图,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最终找到了越来越有说服力的证据,佐证了王静的观点。作者还认为该书应为清代学者张九月所编,初稿写于乾隆四十二年。证据如下:
第一,据史料记载,张九月的侄孙张佳羽在《桃园年谱》中明确记载了《南窑笔记》的作者和写作时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五十七岁,回南昌,居秋巢书屋,写《南窑笔记》。”清代邓显鹤的《桃园年谱传》也称张九月写了《南窑笔记》。这两份史料是关于《南爻笔记》作者和成书时间的最早记载,也是作者立论的直接证据。
其次,从文本内容来看,《南窑笔记》主要描述了清初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这是其成书时间往往被限定在“雍正、乾隆时期”的重要原因。但从古文字避讳的角度来看,文中副标题“成洪尧”中的“洪”字本应是“洪”,指的是明代弘治年数,但在文中却写成了“洪”,显然是为了避开乾隆皇帝李鸿的避讳。由此看来,该书不可能是雍正年间所作,而是乾隆年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朝代,特别是乾隆中期,张九月在江西各县工作了五年,才有机会和条件考察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同时,作为一个学者,他完全有能力把这些发现用文字表达出来,写成书,写出《南药笔记》。
再次,将《南爻注》手稿与张九月《晋南注》手稿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编排体例、收集过程、装帧形式、书法风格等方面基本相同。从编写形式上看,两本书均采用一注一录的编写形式,用文字记录,在每一内容前设置一个小标题;从藏经来看,两本书往往同时被私人收藏,如清末著名书法家何,当代文献学家。《晋南笔记》是张在《陶园外集》中发表后,才出现刻本,而《南要笔记》则仍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从装帧形式和书法风格来看,两部书均以竹格纸和草书的笔法书写,笔法纯净质朴,直接承袭了晋代唐家,颇为可观。可见《南尧笔记》应该是张九月写的,就像《晋南随笔》一样。
第四,查阅张九月的《诗集》,可知他在乾隆四十二至四十三年间写了《张羽三集》,其中有《霍峰仙宫青花金鱼缸之歌》。诗中“霍峰·石现·佟彬舍身救火,使之成功”的故事,与《南窑笔记》的文章不谋而合,文中说有龙缸、栏杆、箱子等。,且巨器繁盛,官民皆涉,故火主名童死于窑中。这首诗和《南窑笔记》几乎是同时写的。张九月在景德镇考察制瓷技术时,看到御窑厂风火仙庙里破碎的青花鱼缸,他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这说明张九月确实去过景德镇考察制瓷工艺,也反映了他对景德镇瓷业的关心和重视。
综上所述,这本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南药注》,是清代学者张九月于乾隆四十二年所撰,并加以记载。
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文化报。
作者就是他自己。
“如果你知道如何向先知学习,你就会向其他人学习。”作者有必要对张九月的生平知识做一个简要的描述。张九月,生于桃园,紫仙山,罗浮花农,梅花岗等。,1721年8月30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出身名门。据记载,湘潭张是“名父之子,名子之父,同怀兄弟,虎有龙,虎有龙,皆有文采”。如此深厚的家庭出身,为张九月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九月生来聪明,但天赋较低。7岁时,他读了《楚辞》;9岁读十三经;65,438+00岁,专攻文言文;65,438+02岁,成了学生,进了郡学。他被视为“神童”。13岁时游采石矶,登太白仙楼,醉作长歌,获得当时大学者袁枚的赞誉,使他名扬江南,被誉为“太白再世”、“青莲的背影”。14岁时,努力学习古代三湘赋,中得七品一等奖,名官巨贾竞相招贤纳士。15岁时,被选为贡生。1742年四月,京师联考,试太和门,一等生张九月,入国子监,得正黄旗官授。1745,教期届满,本应担任县令外用,却辞官归李。之后的10多年,张九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写作,先后完成了《历代诗话》、《双虹碧传奇》等书。1758年,张九月再次进京,次年考正红旗官学教习。1762参加顺天府乡试,获奖。次年,他参加了考试,并获得了钟鸣同邦第三名,因此被选为江西知府。张九月曾在江西南丰、峡江、南昌等地担任知县。在任期间,颇有微词,为民所称道,还有人立祠。1768年,因功绩卓著,被提拔为吉安府莲厅同知,但因孝心未能赴任。三年后重开,仍调广东任知府,也有政治声音。后来因卷入海阳盗窃案,辞职回到李。
“官若止,穷不能存。”颜弼游历南昌、扬州、徽州、杭州、开封、洛阳等地,著述颇丰。其中,张九月于1777年再次回到南昌,住在秋艳朝书店,著有《南窑笔记》一书。随后几年,他先后完成了《晋南随笔》、《山川考证》等多部著作,并被许多地方的官员聘为编纂地方县志,在周南、临淮、昭潭等书院讲学,称“培养人才是一时之功”。1803年9月19日,张九月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被授予官职大夫。
纵观张九月的一生,他不仅为官清正,而且博览群书,作品丰富,尤以诗歌著称。张九月曾在江西各县主政多年,经常到景德镇考察制瓷技术,进而撰写了清初陶瓷技术巨著《南窑笔记》。张九月的这一重要学术成果已被“遗忘”了百年,不应被忽视或遗漏。
(作者是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与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