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失败对整个大宋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公元936年,石敬瑭为了赢得契丹的支持,答应割让十六州给契丹。从此,十六州被契丹牢牢控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心中的一根刺。

公元960年,在后周殿前巡察的赵匡胤通过军事政变夺取了后周皇帝柴宗逊的土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宋帝国。巩固北宋基础后,宋太宗于雍熙年间率军北伐辽,试图夺回十六州,为雍熙北伐之事变。可惜这次北伐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最终以北宋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以上割让石敬瑭,十六州

第一,北宋的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基本陷入被动局面。公元986年,即雍熙三年,派兵三路夹攻辽,拉开了雍熙北伐的序幕。起初,宋军的士气很高。宋太宗从前线得知喜讯,喜出望外,认为收复十六州指日可待。也许在宋太宗的脑海中,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彻底摧毁辽国的想法。但事实证明,宋太宗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上图——宋太宗决心发动北伐。

不久,宋汀兰收到了曹彬的求援信。曹彬说,他和他的主力在宋军已经被辽军切断了,粮草已经基本耗尽。宋太宗急忙下令曹彬军撤退,等待补给,但曹彬求胜心切,仍然进攻辽军,结果大败。不久之后,曹彬战败的影响波及到整个战局,宋军的另外两条道路也受到重创。宋太宗不得不放弃北伐,雍熙北伐以北宋帝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事实上,从曹彬战败的那一天起,宋军就基本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宋太宗的战略找不到任何错误。既然后勤补给线已经被辽军切断,撤退等待补给送达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曹彬的冒进直接导致了宋太宗整体战略的崩溃,也使宋军稳扎稳打的北伐战术完全失效。可以说,曹彬应该是雍熙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与此同时,雍熙北伐的失败不仅使宋军的军事实力遭受重创,也立即使历次北伐所取得的成果化为乌有。这意味着从北伐开始,宋廷投入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都打到水漂了。宋廷要想再次发动北伐,还需要很长时间储备国力。

上图——北宋开国元勋曹彬

第二,北宋不得不全面转向战略防御。当曹彬第一路军失败而发动雍熙北伐时,北宋的军事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放弃了之前的进攻计划,甚至转而全面防御,目的是坚守雍熙北伐前期攻占的城市,尽全力保护战果。对此,《资治通鉴长版》中已有相关记载:

闻曹彬等军败,即上书诸将,屯兵边上,召曹彬、崔、入朝。田冲亲率大军至定州,潘美回州...

上图——雍熙北伐示意图

但问题是,宋军北伐三线主力的士气已经崩溃。不仅将军们对这场战争的未来前景悲观,就连普通士兵也丧失了斗志,根本无法作为守城之兵。在这种情况下,宋军不断丢城,悲观情绪在军队中进一步蔓延,这进一步削弱了宋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在宋军不断丢城的情况下,宋廷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换句话说,每次理想城失守,宋汀兰都会重新评估战局的未来走向,以及可能出现的最严重后果。这意味着当宋军手中的城市越来越少时,宋廷将不得不考虑辽军是否会全面进攻宋朝的领土。至此,宋廷不仅完全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甚至还面临着可能的亡国风险,形势已经恶化到了极点。

上图——北宋疆域图

第三,北宋调整对外政策,试图修复与辽的关系。北伐后,宋太宗不得不重新分析和评价当时的东亚格局和北宋帝国的国力。宋太宗再三考虑后,决定放弃收复十六州的计划。从这一刻起,北宋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即从“抗辽”转向“和辽”。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黄春艳教授曾在《永Xi战争与东北亚政治结构的演变》一文中提到如下:

战后,宋朝逐渐放弃了收复隐云的战略计划,对东北亚各种势力的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辽朝在东北亚的攻势,宋朝采取了撤退的态度。

无疑,此时的辽国通过击退宋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凭借这种优势不断向宋廷施压,意图在战后争取更多利益,打压北宋帝国在东北亚的影响力。面对辽国的这一举动,宋廷始终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即不与辽国发生直接冲突,这说明宋廷此时已经彻底修正了对外政策,只注重自保。

上图-十六个县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四。结语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雍熙北伐的失败,其实只是对北宋军事实力的一次次冲击。然而,这一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军事上的失败。更重要的是,雍熙北伐失败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影响了宋太宗一次,直到北宋灭亡仍有一定影响。

战后,宋廷长期采取消极抗辽的外交政策。面对辽国的“咄咄逼人”,宋廷大多采取避其锋芒,只求自保的方案。这直接导致北宋在与辽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地位越来越低。

久而久之,辽在辽宋关系上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逐渐转向战略进攻。由此引发了公元1004年辽的南征。在这场战争中,北宋帝国以消极的态度签订了《宋辽和约》,这就是单源同盟。至此,宋辽关系逐渐稳定,但北宋在宋辽关系中的劣势并未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