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先生,名东坡居士,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关于他的生平和故事有很多描述。本文对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进行了评析。

介绍

林语堂先生生前的许多传记作品为国人所熟知和津津乐道。这本《苏东坡传》详细描述了东坡居士的生平,堪称经典之作,读完觉得意味深长。但是,虽然是后人的翻译,但精髓还在。希望你有空可以看看,熟悉一下古人的情怀。

点评: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很多关于苏东坡的传记和歌谣。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一组书,比较工整,客观再现了这位文豪的祖宗风范,值得细细品味。

关于苏东坡

东坡先生在中国历史上闻名中外?唐宋八大家?一个,后人非常喜爱他的名诗,无数人敬仰。正如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描述的:东坡的迷人魔力。就像魔法在女人身上,美和香在花里,很容易感觉到却很难解释。东坡的主要神力是闪耀天才的神力,让人怀疑是应该佩服他的大无畏精神,还是保护他不受他人伤害。他有一种道德力量。这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从他出生开始就在他身上强烈地奔跑着,直到死亡闭上了他的嘴,打断了他的笑声,这种力量才停止。他挥着笔,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从他的笔下,我们不仅能听到人类情感奥秘的震动,还有欣喜、喜悦、梦幻般的觉醒和顺从的宽容。他自称脾气暴躁,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就觉得?如果苍蝇在吃东西,它会很快吐出来。?

苏东坡生于1036年,卒于靖国源年(1101)。在苏东坡的青年时代,朝廷以上的朝野有一批贤臣,如著名的司马光、富弼、欧阳修等。这期间还有王安石,历史上导致宋朝灭亡的著名事件。回顾这段历史,后人或褒或贬,但客观来说。东坡先生生活在一个文官掌权的时代,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播。所以东坡先生在那个时代的努力和贡献,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如林语堂先生在文中所描述的:人苏丽珂东坡一生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也成为文人墨客窃窃私语和敬仰的话题。尤其是死后,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和西方同类人相比,李白就是文坛上的一颗流星。在一次壮观而惊人的闪光之后,它自己燃尽,这与雪莱和拜伦相似。另一方面,杜甫像弥尔顿。他既是虔诚的哲学家,又是善良的长者。他学识渊博,文笔丰富,用简单的笔墨写出了丰富的感情。苏东坡总是充满青春活力。人物方面,颇像法国的雨果;他有感人的特点,比如英国的广阔生活。苏东坡的时代注定充满艰辛,他的人性变得更加温柔善良,而不是苦涩。今天,我们之所以回过头来看他,敬佩他,正是因为他吃过人间的苦。

章节点评:中国的文学巨擘注定一生坎坷。东坡居士的魅力在于他一生呕心沥血,写出了许多名篇名句,文风与西方人大相径庭。后人在研究东坡的作品时,可以试着猜测诗人当年的心情,但结果往往和神仙差不多。作为现代文学作品,讲究虚实结合,却难以再现古人的神韵和仙风道骨,这是后人推崇苏的原因之一,也是东坡先生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

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苏东坡出生在眉州(今四川眉山)。记得我在四川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是眉山的。也许他不太喜欢读书。当时我问他眉山有哪些著名的古人。他只谈了只知道苏东坡的人,但对他的生活不是很熟悉。我只知道东坡先生几个引经据典的名句。今天回想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很多年轻人只知道自己的名字,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仍然不得而知。应该说玉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东坡先生的生平做了详细的阐述。不过有些地方我不太赞同玉堂先生对个别人物的评价,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实用客观的,今天看完还是有回味的。

回到正题,苏东坡前面有个兄弟,一出生就死了。他出生后,成了家里的长子。在他之下,有一个弟弟,就是苏西尤苏哲,他的父亲是苏洵,后人称之为祭奠?苏三?。

苏家族总算是个小康之家,有自己的土地,或许比中产阶级还要富裕。苏东坡出生时,他的祖父还健在,享年六十三岁。老人年轻的时候,高大英俊,健壮大方,慷慨大方。书上曾说:老人不识字,但人品不凡。他爷爷不像别人家那样储存粮食,而是用大米换粮食,在自己的仓库里存了多达三四万石。后来在荒年,收成不好,他爷爷就开了一个仓库救济粮食,先是给自己的至亲,然后是自己的家人,再是自己的佃农,最后是同村的穷人。这时候邻近的农民才明白他屯粮的原因,佩服他爷爷对苏东坡影响不大,但东坡先生品酒却受其影响。

说到东坡先生的父亲苏洵,他生性沉默寡言,政治野心从未表露。他所追求的名望和文学功名都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父亲直到27岁才努力学习,终于有所成就。八岁到十岁之间,苏东坡的父亲去北京参加考试,但他再次失败,并前往江淮地区,他的母亲在家监督他。我现在教我儿子读的书是《范滂传》。小东坡问他妈:?妈妈,如果我长大了像范滂一样,你会吗?妈妈回答:?如果你能成为范滂,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六岁入学,十岁就能写出惊人的诗篇。比如《一只老鼠的故事》就描述了一只狡猾的老鼠,掉进了一个瓮里,装死。当翁倒在地上,他迅速逃离。宋代,在苏东坡的童年时代,在皇帝的英明统治下,文学艺术得到了大力的奖励,所以学校老师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苏东坡十一岁时,进了一所中学,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了准备考试,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历史和诗歌,经典古籍必须足够熟悉才能背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古语:?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也会背。这种学习确实对东坡影响很大。另外,父亲一直坚持文章的简约风格,督促他克制当时流行的华丽习气;后来青年学子纷纷赴京赶考,欧阳修在担任礼部尚书兼礼部主考官时,决心发动一场改革文风的运动,凡是卖弄花言巧语的学生都不录取。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适合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发展。

章评:当然,林语堂先生对东坡父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他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价前一段。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成长,必须要有一个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没有苏家好学的传统,没有父亲对文学的追求和影响,东坡居士不可能成长为后来的著名诗人。包括他弟弟的好学,也对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东坡先生童年的客观评价也是适合的,家庭氛围,社会状态的影响,后天的努力,尤其是父亲的间接影响,对他后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苏东坡的盛年

即使苏东坡才华横溢,在仕途上还是要从低级升上去的。嘉祐六年(即1061年),朝廷任命他为大历判官,签书并有权副署奏章。

东坡先生此时在给弟弟的信中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人生哪里都知道规划什么,就应该像在雪地里飞一样。

如果你不小心把一个脚趾瓜留在泥里,洪飞就不会数数了。

这首七绝成为东坡诗词的代表作。在凤翔的这段时间是东坡先生最清闲的时候。因为公务不多,他以有时间到处旅游为荣。虽然得罪了一些所谓的官员,但此时因为官运在路上,除了工作,也悠闲自得。

但几年后,1069年王安石变法,迫使朝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王安石刚愎自用,虽然变法的初衷是好的。这里就不重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了,因为我之前发表过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博文。关于王安石变法,苏东坡曾对皇帝说,人民绝不能被权威吓倒而使他们服从。他提到有谣言说将恢复体罚。

从小到大记得的,从长辈口中听到的,都是台湾的所谓建议,经常和世界讨论。公开讨论和台湾的抗议也随之而来。公众的讨论开始了,台湾的抗议也开始了。今天辩论沸腾,投诉上交。大众讨论在哪里,也很清楚。

点评:风华正茂的苏东坡不仅在政治上开始崭露头角,在诗歌和文学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客观来说,苏东坡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因为在王安石等朝廷?总变派?出于对朝廷儒生的报复和宋英宗对王安石的器重,苏东坡虽有文学成就,却未能在政治生涯中大显抱负,其政治主张也与王安石不同。

苏东坡的世故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描述的:苏东坡最可爱的地方,是他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农民,独自生活。

1081年,苏东坡真正开始务农。他开始在东坡的一块地里干活,自称?东坡居士?。他在《东坡八首诗序》中说:黄二年,我倦,故人马正卿为缺粮而哀,为郡请数十亩营寨,使其献身。

苏东坡曾说:?没有一个人是松懈的,是可以开悟的。?解脱或者佛道,都是从这个心的自律开始的。东坡先生在黄州期间,开始专攻佛道,后期作品也染上了佛道色彩。他致力于探索灵魂的奥秘。他自问,人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有印度瑜伽和道教神仙修炼法,为人们提供精准的精神控制方法,保证情绪稳定,促进身体健康。甚至,当然,在遥远的未来,甚至发现了长生不老药。精神不朽呢?他着迷于寻求永生的艺术。生命的不朽和精神的不朽应该是完全分开的,因为无论你怎么看待肉体,肉体都只是一个发臭的袋子。精神如果修炼得当,迟早会离开这个臭袋子,高飞到精神世界。身体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以修炼的目标,那就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1084年,苏东坡再次做官。在他的邻居和朋友为他送行的宴会上,他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

来来回回,我去哪里?人生如梭,静待秋风,静待水中清波,静待堂前细柳。你应该记得我没有割软柯。据说江南的长辈都是日晒雨淋没落的。

1086年(宋哲宗元佑元年),东坡先生受到摄政王皇太后的宠信(皇帝才9岁,由祖母代理)。他到北京后的八个月内,朝廷提拔了他三次。按照古代的制度,官职分为九级。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从七年级升,过了六级,跳到四级,最后停在翰林学士三级,为皇帝起草诏书,时年四十九岁。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期间,拟诏约800条,都铿锵、得体、谦恭、简洁。古代诏令的文本经常引用经典,充满了例子和隐喻。这种文笔,东坡先生很好写。例如,贬吕惠卿的圣旨的内容不是东坡先生决定的,但圣旨的措辞却是他的笔迹。苏东坡写信给这个叛徒。始于知音,我们都在欺骗君主。开心就开心,生气就背对背。?

同年九月司马光驾崩后,恰逢封神送祖祠的斋戒日。根据古代历法,所有朝廷官员都要去祠堂斋戒,但他们没有时间哀悼刚刚去世的宰相。正巧负责此事的理学大师程颐和程颐对苏东坡等前来拜谒的官员说。你没读过《论语》吗??如果你每天都哭,你就不会唱歌。?苏东坡马上回答:?《论语》里没说,当日唱,不哭。?苏东坡很生气,不顾程颐的反对,领着大家进了门。大家站在灵柩前敬礼,临走前按照习俗用袖子擦了擦眼睛。苏东坡看到司马光的儿子不出来接待客人,问了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了,说这在古代是没有标志的。所以苏东坡当着所有官员的面说:?宜川可谓叔孙通。?大家哄堂大笑,程颐满脸通红。这个评论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此时东坡先生的名气达到了顶峰。他受到所有文人和朋友的崇敬,在宫廷中地位很高。他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吃了不少苦,所以更受人敬仰。在这方面,他的朋友远远落后。司马光死后,在当时的士人中,没有人比得上他,虽然他不适合当宰相。然而,人们普遍承认,就性格而言,他在整个官场中鹤立鸡群。

点评:东坡先生到了中老年,无论是官位还是文学造诣,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只有出神入化、圆满无缺才能表现出来。虽然他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上有了飞跃,即苏词的出现。客观地说,东坡先生的诗是宋词发展的里程碑。这个词是柯岩?在当时,这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改造了这种风气。他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写男女情爱、离别之情的旧框框,拓展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意境。他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诗人一直使用的主题,如怀旧、怀旧、旅行、推理等。,使词摆脱了仅仅是音乐的歌词的状态,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此外,他在为官的政治生涯中,成功解决了六座小水库向杭州供水的工程,这也是东坡先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

苏东坡的流放岁月

公元10年,张春当上了宰相,他第一次给苏东坡动了手术。东坡先生是第一个被贬到广东大禹岭以南的人。他被罢官,并被剥夺官职,调到颍州府。他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而是不知道二次迫害会到这种程度。

慈禧太后死后不久,他被诬陷,第二次流放到岭南(广东惠州附近)。在古代,岭南是个偏僻的地方,人口不多,他在那里呆了几年。虽然生活很辛苦,但你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已经水土不服半年了,他没有任何烦恼,因为他在知乎生活中一直很快乐。这期间,东坡先生还写了至少五六首酒诗,如《东高子传后记》。东方的一个太守把酒作为礼物。他刚刚读完《东高子传》,东高子在汉代以酒量大著称。他在感谢太守赐酒的信中,一遍又一遍地写着,描述着自己的饮酒习惯,偶尔还加上两块生活中的快乐。不聪明的作家必然会增加到四五个,或者写个没完没了。

苏东坡已经失去了权力的地位,为当权者所不喜欢。当他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尧舜称王,改变帝国命运的野心已经不是他的精神了。现在只是个徽州人,他的生意也是邻居翟秀才和林太太的生意,林太太是酿酒的,总是赊酒给他。他的朋友有道士吴府谷、鲁和罗浮和尚。他在文人、太守、县令中也有不少朋友。

点评:正是因为官场的风风雨雨,才铸就了这个文学天才。就像他晚年定居常州时写的一首诗:?感觉这辈子没事干了。从山寺回来闻善语还开心,野花鸟语也开心?。

综合点评:林语堂先生欣赏过什么?世界上能有两个吗?苏东坡像一颗闪亮的巨星,闪耀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星空中。他的人生一直充满烦恼,但他的人性变得更加温柔善良,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吃了很多生活的苦。中国有句谚语,就是说,你要怎么样?最终判决?。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能在落幕的时候才能评判。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希望和崇高的精神。人的生命是灵魂的生命,这种力量形成了人的职业性格,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生命中的经历来表现其形态的,正如他在一篇碑文中所说:贵气不随形,不靠力,不留生,不随死而死。所以,天是星,地是河狱,幽是鬼,明又是人。这个道理很正常,没有责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