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纵横”和“纵横”的历史意义

应该是联合,连横。

连横,战国时期军事家倡导和执行的外交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人聚于赵,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游说六国诸侯联合起来,西征秦国。秦在西,六国之地,南北相连,故称联。连横是与融合政策针锋相对的。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他们的同僚为秦国效力。秦在西,六国在东,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联合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大国为争取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和军事斗争。整合的目的是联合许多弱国对抗一个强国,防止强国合并。连横的目的是为强国服务,攻击其他弱国,从而达到吞并扩张土地的目的。当时最著名的军事家有苏秦和张仪,还有公孙衍。公孙衍联合魏、赵、韩、燕、楚于318年攻秦。当时人们说:“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精诚之士吗?怒则诸侯惧,和则天下灭。”(《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杨军李兑也在前287年联合五国攻打秦国,迫使秦国废除了皇帝的名号,影响很大。但张仪在秦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王辉“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取郡,南取汉中”,“分散六国臣服(纵向)使之为西秦之事”(《史记·李斯列传》),从而真正达到了通过实施连横政策吞并土地的目的。连横之争适应了战国时代的发展,对各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应该重视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