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海淀一代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
海淀区以* * *区所在的海淀镇命名。
古时候,海甸镇是浅水湖区,当地人叫“海甸”。
因湖而逐渐形成的居民聚居地,也以海淀命名。
“海淀”在历史文献中又称为“海甸”、“海甸”,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允所著的《中堂故事》。
海淀区位于华北平原北缘,是古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
它有一个多山的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区,面积约66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5%。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
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于太行山残脉。共有67座山峰,其中海拔600多米的有18座。整个山脉走向是南北向的。只有黄道脊略向东延伸至百王山,呈东西走向。海淀区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以这座山为界。山之南叫山前,山之北叫山后。
温泉、冷泉,韩家川、香山、青龙山以南为低丘,海拔200-600米。
平原有玉泉山、万寿山、田村山。
海淀区位于阴山复式构造带南缘,齐鲁-贺兰山构造东翼反射弧与新华夏构造带交汇处。西部山区是北京西山隆起带,东部平原是北京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发育,构造特征复杂,岩浆活动频繁。
海淀区除太古界、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地层外,其余地层从寒武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岩性齐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均有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