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孙中山?他的权利范围是什么?

评价

前面

孙中山是最早主张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接受西方教育,对西方世界有深入了解,通晓外语并拥有博士学位,在国内外享有声望。因此被大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在国内,大多数革命派也认为他的声望和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所以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当选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率领他一手创立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从而在名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因为当时参加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和(汪精卫)都是孙培养的领导人,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应该把孙作为最高精神领袖,推荐三民主义作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除之外的民族向心力的象征之一。国民政府及其将领经常呼吁“维护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以鼓励人们建设和与士兵作战。所以在抗战中后期,孙中山自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国父。

对于孙中山历史贡献的分析,主要认为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 * *和革命,成功组织各种成分复杂的反清势力,注入近代西方政治理论和宪政思想的领袖。孙中山虽然也重视掌握领袖的权力,但他更理想化,为了制度建设的需要,可以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然主张以武力推翻君主专制,以武力平定军阀割据,但其方法温和,平反措施宽容,没有采取彻底铲除的做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强调组织纪律性、严惩反对者的做法不同。

孙中山也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全面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元素,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公投)、三权分立、社会主义等。此外,中国传统的制度机构——监督权和审查权,他个人认为是必要的,形成了五权宪法理论。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进了西化民主派和* * *生产者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探索。而孙中山则采取了妥协的立场,但坚持民主宪政制度,至今仍有其价值。

负面

晚清的革命组织一般只是松散的组织。事实上,大多数革命起义都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而是由黄兴策划指挥的,人们常常把孙与黄并列。至于革命党,有不少成员同意黄实际上是在领导革命。遗憾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军队逐渐被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长期被忽视,直到1990年代,黄才重新受到海峡两岸的重视。在孙中山的政治生涯中,他因为自己的固执而与同志反目成仇。比如同盟会时代的章太炎和中国革命党的黄兴,都曾是孙的臂膀,后来反目成仇。此外,孙对革命的贡献可能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远超其他革命家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和组织领导革命团体方面处于领导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也是大多数人认可的。

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多次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的精神。例如,他在二次革命期间主张使用武力分裂中国。当时没有证据证明宋案是袁世凯策动的,也主张司法解决。然而,孙文坚持认为袁很凶,认为武力是必要的,从那以后,中华民国爆发了多次内战。战争期间召开特别国会保护法律的合法性;组织中国革命党采取党的秘密会议的形式,都有曲解和损害民主法治的表现。“凡在革命军起义前入党者,均命名为守义党员;凡在革命军起义后和革命政府成立前入党的人,都被称为助党员;凡在革命政府成立后入党的,称为普通党员。”“在革命成功的那一天,首义党员得知自己是开国元勋的公民,拥有参政议政的一切优先权利;帮助移民党员成为积极的公民,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通党员德利是先进公民,享有选举权。”"非党员在革命时期没有公民身份."这样的规定遍布党章。后来,孙中山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他的广州政权,不把权力集中在党内,转而向列宁、俄国学习,推动与俄国结盟。国民党的组织采用了列宁式的体制,受到了党内反右派和党外西化民主派的批判。孙中山去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是给苏联的信。中国国民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过国民党加入* * *生产国际,但未获莫斯科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