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中学的历史沿革

1907年,杨思生捐资30余万元创办浦东中学,聘请黄炎培先生为首任校长。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浦东中学校舍建成,杨公思聘、秦燕琪、黄炎培、顾、陆、张伯初、孟子泉为校董事。

1907(清光绪三十三年)浦东中学3月8日正式开学。黄炎培先生被任命为首任校长。

1908(清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三十日,杨公积劳成疾去世。临终遗嘱的后代“不得干涉学校事务”。我也担心教室的黑板有些反光,我也多次告知“学校的黑板一定要改进!”

1911年(清三年)五月,清政府追授杨公士漕运大使称号,载入国史馆列传,被誉为“豪掷巨资建学堂”。1914年,四面八方的人集资修建了铜像,连袁世凯和李两位总统也各捐了1000银元。杨公的雕像一直受到返校的广大老校友的敬仰和怀念。如今,每年清明节,全校师生都会举行祭扫仪式,缅怀杨公的高尚品格,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

解放后学校迁回原址(1937年8月3日被日机轰炸,后迁至浦西,1951年迁回废墟)。在历届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逐渐焕发了生机。

十年来,浦东新区政府对学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整体改造,历史名校浦东中学如今焕然一新。学校领导以勤俭朴素的校训为基础,不断改革进步,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1996学校被命名为“浦东新区首批德育基地”,2000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区中学生行为规范三星级示范学校、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区优秀党组织、市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市、区级各类竞赛中获奖500余次,在国家、市、区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人,多项教研项目获区级一、二等奖。

2013年8月,浦东新区教育局研究决定,任命原鲁公中学校长倪瑞明为浦东中学校长,原校长吴源为该校党支部书记。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

浦东中学是上海最早建立的现代化中学之一。早期的浦东中学占地60多亩(操场占地20多亩),设施齐全。据黄炎培先生回忆:“蒲忠校舍的草图是我设计的,杨思生先生作为专家亲自监工。学校布局错落有致,中间是最宏伟坚固的礼堂,可容纳1000多人。东西两层楼,楼上楼下几十间教室(包括实验室、宿舍、办公室)。两张匡形的脸对着观众席。一边是小学,一边是中学,容量很大。后面有两个食堂,然后是风雨中的操场。观众席前面是一个大型运动场,里面有各种运动器材。校舍北面是杨先生的别墅,花木扶疏,白莲井旁,美不胜收,别具特色。”

当时,蒲忠的教学设施在中国是一流的。实验方面,有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室,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设备、贴签药物一应俱全,大部分是进口的,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还有工作室和木工教室,理论和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体育方面,操场、足球场、篮球场、垒球场、游泳池、网球场等场地齐全;单双杠,秋千架,各种球类,应有尽有。还有一个宏伟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上海方志》载:“建于12年的浦东中学图书馆,至21时藏书已有两万余册。”与当时的大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

1920年代的校友、原教育部副部长董春才同志曾说:“我在浦东中学——那是中国最好的学校”,其中当然包括对学校设施的评价。

浦东中学自成立以来,对教师的选拔和任用非常严格。黄炎培先生在《八十年》的回忆中说:“我和伯初是直接受杨先生委托的。各科老师都是我严格挑选的。”此后,历任校长如秦燕琪、秦景阳、朱淑媛、顾、沈秀斋、等都非常重视师资的选拔,包括聘请外籍教师。数学老师周汉兰、王继梅、徐松云,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陆,他们都以专业知识闻名,后来担任大学教授。美国英语老师孟保罗,丹麦德语法语老师葛琳舒,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根据20世纪20年代蒲忠教师徐传烈的回忆,“中国教师精力充沛,对经典和历史的子集反应灵敏。数学、物理老师不仅能倒背如流,还熟悉相关教材。”三十年代的校友叶夫荪也说:“母校的教学水平很高,尤其是外语、语文、数学、物理”;“当时理科班用的数学物理教材都是外文原版”,可见当时师资力量雄厚。此外,学校广泛邀请著名演讲家。杜威、蔡元培、陈独秀、郭沫若、惠、瓦尔特、茅盾、章乃器等海内外博览群书的人都曾来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设置学制,确立教学目标,设置教材和课程。

浦东中学起初实行五年制,后改为四年制。1916年8月文理分科,1919年8月改为五年制,为学年制,每学期升级一次,减少复读生过多的时间损失。1923实行新三三制。1924为了满足青年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社会需求,因材施教,高中分为继续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学和商业)三个科目。1924开始实行学分制,初中生168毕业,高中生150毕业。提前修完毕业学分的可以提前毕业。此外,所有真正擅长某门必修课的学生都可以被学校免除该课程,仍然可以获得该课程应得的学分作为激励。这种教育制度显然为学生早日成才提供了鼓励和支持。

此外,学校还附设了一个“特别班”,招收来自落后的边疆地区、内地老中学或水平相当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的校友罗尔刚第一次进入蒲忠时,他是英国的丁白。经过学校的特殊补习,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在那里他从未停止学习,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回忆说:“我的家乡是广西贵县...在我读书的老中学,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经常请不到...蒲忠在高中设立了特殊班级...他们可以根据课程短缺的情况选择高中各个级别的课程,在普通班上课,宿舍在另一个地方...我上学的时候(1925),这个特长班几乎是在广西,广东,广东。这是浦东中学对边疆和内地老中学生的一次大培养。”

浦东中学早期“在课程设置上特别强调数理,有专科”,但“重理轻文”。初高中的科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范围,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受固定年级课程的限制。1924年5月,为了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并做出决定,各学科的教材大纲(包括:每周授课时数及学分制、授课年数、选课程序、教学目的、教材大纲等。)专门汇编成册,并提供系统简介供学生选择。

因为“鉴于注射教学法效率低下”,他“大力提倡自学辅导法”所谓“自学辅导法”,就是“学生自动完成学习和工作,老师只负责辅导补贴。”为了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各科教师成立各种教授研讨会,每月定期研究教学方法,有时还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研讨和讨论,还要审定课程标准,教授用书,编写教材大纲,编辑期刊。

当时理科的选修课除了必修的数学、物理之外,还有: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微积分;高等物理,高等化学,教材多为英文原版。除了必修的语文,文科选修课还有:阅读、修辞学、作文、应用文写作、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字学等。除必修英语外,外语选修:德语、法语、日语和英语阅读、修辞学、作文、应用文写作、英美文学史。除中外历史、地理、时事必修课外,社会科学选修课还有:政治学、哲学概论、伦理学、人生哲学、法学通论、社会学、经济学、商业概论、商业实务、簿记、银行学、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珠算与打字。还有书法课、医学知识、性教育等课程。

丰富有趣的知识滋养着学生的选择,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课程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发展个性的广阔领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