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的传播
在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中国的象牙雕刻逐渐形成了许多相对集中的中心产地。清代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主要代表,制作中心之间有技术交流,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了地方风格和特色,同时又相互渗透。广州牙雕工艺历史悠久,装饰丰富,以精细、工整、精致著称。清康熙皇帝海禁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得大量来自东南亚等地的象牙进口到广州,为牙雕技术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从此,广州的牙雕技术远超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最。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风格不同,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技术产生了影响。
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以雕刻为主,注重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大多精玉,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华丽唯美。根据工艺技术,广州牙雕可分为三类:雕刻,镶嵌和编织。雕刻多采用凹雕、隐雕、凸雕、雕,以雕为最佳,这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适合制作钻雕作品。再加上原有的工艺水平,雕刻逐渐成为广州牙雕技术最具特色的技艺。品种有象牙球、原画、人物、笔筒、屏插、鸟兽,以及筷子、梳子、邮票、鼻烟壶、瓶子、烟嘴、灯、粉盒等日用品。其中,象牙球最为著名。象牙雕刻与紫檀、犀角、玳瑁、玉羽等材料巧妙镶嵌于一器,使图案更加立体,增加了图案的层次,这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点。
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于写实,并吸收了大叶、写实花等外来图案的优点,以染色、螺旋连部为特色。至清末,广东牙雕风格纤巧繁复,逐渐衰落。苏州牙雕(包括位于江南的南京、嘉兴、杭州、扬州等地)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风格。苏州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水平较高,技法多样,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牙雕的工艺与其他雕刻技法不断融合渗透,吸收了其他技法中的造型图案和技法。此外,许多其他种类的雕塑家也直接参与到牙雕的过程中,为苏州牙雕技术的新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苏州有固有的传统,也有相对的文化氛围。苏州牙雕一直保持着东南地域文化的特色。
苏州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吴派、虞山派、娄山派的绘画艺术,对牙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苏州牙雕一直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苏州牙雕整体风格典雅醇厚。艺术家善于运用隐藏的手法,在其隐藏改编的表面上施展技艺,形象生动,意境悠远,布局得当,给人一种宁静之感。细节处理得非常巧妙,刀法一般采用光滑的浅浮雕、凹雕、圆雕、高浮雕。刀有力简洁,打磨光滑光亮。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追求意境的表现明显受到明清文人画的影响。
苏州牙雕吸收了竹刻、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特点。山水画有国画风格,妇孺形象模仿工笔画,花卉有清初云南天派的气质。各种图案古色古香,淡雅明朗,唯美百搭的风格。在雕刻上,苏州牙雕技法模仿竹刻,山水追求吴派、四王画派的布局和雕刻方法,人物、花卉、动物模仿工笔效果,力求重视清初云派(清初六家之一的云南天)的花鸟气质,古朴、野美。北京牙雕的兴起是在清朝的早中期。作为一国之首,有钱的官员和达官贵人都住在北京,这为牙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外国牙雕工匠的涌入为牙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北京的牙雕擅长雕刻人物,花卉和草虫,尤其是人物。艺术家可以充分利用象牙细腻坚韧的质地,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动态和感情,比例和谐,构图优美,人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雕刻细致。常见的局部着色与象牙的自然色泽形成鲜明对比,使产品更加生动多彩。
北京的牙雕多为小物件,一般为文具摆件等文玩。清末也有大片,多为立体圆雕,刀工精细,刀法圆润,造型生动。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风格上追求精致华丽,可能受朝廷影响。
在北京,有一种牙雕被称为办公室风格。建所牙雕是指清代建所制作的牙雕。它源于人民,但又不同于人民。是皇室专用的一种宫廷用品。其实不能称之为牙雕流派,而是广州、苏州、北京牙雕风格不断融合的产物。
清宫的牙雕很多都不能根据工匠自身的特点和风格随意雕刻,要符合皇室的喜好。牙医制作的样稿,只有皇帝亲自审核后才能刻制,不得擅自修改。在雕刻的过程中,牙医们小心翼翼,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取最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按照皇帝的旨意,集各派之长,以符合皇帝的口味。
宫廷牙雕的整体风格是“雅、美、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朴典雅,在工艺上要求精密、润泽、打磨。宫廷牙雕在乾隆时期达到创作高峰。尤其是清末,宫廷牙雕逐渐衰落。制作很复杂,风格猥琐,没有意境。只是技术上比上一代好。道光、咸丰以后,由于国家形势的衰落,宫廷牙雕再也没有恢复,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