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叶子)系统有什么变化?
折叠的书比卷轴更方便阅读或查阅,但折叠的部分容易折断,折断后整本书就成了活页,容易弄乱。于是有人想,既然卷轴和折叠书本来就是用床单连接的,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床单装订呢?大约从五代开始,人们开始采用活页装帧的形式,先是蝴蝶装帧,然后是包贝装,最后是线装。蝴蝶服出现后的书籍活页装帧,彻底改变了延续1000多年的试卷样式,是中国书籍制度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不断改进创新,一直沿用至今。
(1)活页术语:
书用散页装订后,刻字板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从原来的条形变成了长方形,还有一套相应的格式,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术语。
活页装订的书单面印刷。印版在一张纸上所占的空间叫“版面”,版面外的空白叫“顶”、“脚”、“边”两边。
版面的四边用线条拼接成一个“框架”,拼接成一个框架的线条称为“边栏”。“光圈线”又叫“边”、“光圈”(也写为“柱”)。镜架上方的侧光圈称为“上光圈”,下光圈称为“下光圈”,左右光圈称为“左右光圈”。有单边孔和双边孔。只有一条线叫“单边”或“单孔径”,一般用粗线;在粗线内侧加一条细线,就构成了“双边”,也叫“双光圈”。对于雕版印刷的古籍,图框有单边、双边、双边三种形式。一般没有上下双边,只有单边。
在框架内,由直线划分成线条,称为“边界线”或“边界网格”。中间的线称为“版心”或“中缝”。正文不刻,总印标题、文章标题、卷数、页码、本页字数、刻者姓名等。蝴蝶装帧后的书籍,在版心往往有鱼尾状的花纹,鱼尾的交点就是适当页面的中心,可以作为对折页面的基准点。鱼尾全黑,称为“黑鱼尾”;白鱼尾称为“白鱼尾”,在白鱼尾上加上各种花纹,就是“花鱼尾”。版心有时只刻一条鱼尾,称为“单鱼尾”,上下各刻一条鱼尾,称为“双鱼尾”。上面的叫“上鱼尾”,下面的叫“下鱼尾”。也有版本不在心上刻鱼尾,只有上下两条横线,有的甚至不用横线。
使用包北装、线装书时,将一张活页沿中缝对折,使两页半的背面一致,露出有字的一面。此时折叠的中缝在书开合的侧面,所以也叫“书口”。为了折叠整齐,有时书口会在上鱼尾上方、下鱼尾下方印上一条黑色的直线,就是中心线。从书口看,每一页的中央都是黑色的,称为“黑嘴”。没有印刷中心线的叫“白口”。黑线粗的叫“大黑嘴”或“粗黑嘴”,黑线窄的叫“小黑嘴”或“细黑嘴”。上面是“上黑嘴”,下面是“下黑嘴”。鱼尾和黑嘴合在一起看起来有点像大象,所以也叫“象鼻”。
蝶衣时期的书籍,有时会在左栏上方刻一个小小的长方块,里面题写书名或书名,称为“书耳”。因为蝴蝶书的每一页都是边上有文字沿中缝折叠,背面空白在外,所以装订时,每一页的中心在书的背面,左右孔线在书的开合边上,左孔外有书耳,便于查阅。到了包北庄和麻布包,版心转到了书口边上,经常刻书名和文章,很少用书耳。
有些书在目录后面或卷末空白处刻有“牌”,也叫“书”或“册”。内容一般是说明刻书人,刻书时间地点,据之版本等等。卡记录的形状多样,一般是一个长盒子,而方形刻字的卡记录往往比较花哨,有的还会加上几句广告词来吸引顾客。
(2)蝴蝶服装
蝴蝶装始于晚唐,盛行于北宋。如前所述,蝴蝶装订的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中间有字的两页半对折,背面空白处朝外,然后用一张纸将这样折叠的一叠活页从前到后包好,将每页的折痕牢固地粘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从而成为蝴蝶装订的书。
蝶装书继承了折叠书阅读方便的优点,装订后不易破碎散落,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得名是因为书打开后左右对称,就像一只蝴蝶展开翅膀。该省称之为“蝴蝶服”。蝴蝶用来包裹书的正反面,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称为“书皮”(现称“书皮”)。书皮往往是用软纸,再加一层硬纸,有时还会用丝锦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有时会在书的封面左侧贴一个狭长的标签,名为“书签”,上面有书名、卷号,有时还会加上卷号。书的上端叫书头,下端叫书根,右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叫书口。
(3)包北庄
蝶式安装有一个缺点,就是因为每页的打印面是向内折叠的,空白的背面是向外的,所以打开一本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空白的背面。而且看完一页还要连续翻两页才能继续看,也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一本书的书页背面用书背对折,写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面(与后来线装书的书页相同),再用书皮把一叠折叠好的活页从前到后包起来,就成了“包背装”,也叫“背包”。包北庄的书心移到了书口的侧面,页面排版外的两个页边距贴在书背上,这样阅读时就不会有空白,可以一页一页不间断的读下去。
宝北庄始于北宋末,历经元朝,一直沿用到明朝中叶。包北庄的书,书的口是书页的心。题名、书名、卷号、页码刻好后,它的作用就像蝴蝶书的耳朵,便于查阅。但如果仍然采用蝴蝶裙的查甲法,书嘴会被压在书架上,经常磨损后必然导致书页在中缝处断成两半。这样不仅页面的标题和标题无法辨认,浏览阅读时也会像蝴蝶服一样空白。所以人们用平书架的方法,把很多书放平。既然是平的,书衣就不需要用硬的材料,所以就有了软的书衣。书根处的书名和书名由上下直写改为横写,就像后来的线装书一样。
包北庄的书,如果要把每一页的两面都牢牢地贴在书背上,比蝴蝶敷料还麻烦。另一方面,框外总有较宽的余纸,于是有人用新的方法在余纸上打小孔,一般是两三个孔,然后把纸拧进小孔里,就可以把一本书固定住了。这种打孔订书的一面叫做“书脑”,外面包裹着一整本书的外衣,外观依然和当初包北庄一样。这种改进的包北装,已经为后期组装开辟了道路。
(4)直线拟合
线条术起源于晚唐,盛行于明中叶。它是在改良的保北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北装在书的后面容易损坏。这时候只扭两三张纸,书头就压不平了,书头上下角容易卷起来,影响美观和阅读。于是有人做了一个改进:将纸捻打孔装订后,用线打孔装订,这就是“线装书”线装书不要像蝴蝶裙、包北装那样用一整本书的外衣把书背包起来。而是用两张半页的软纸,把书的前后分开,作为封面和封底,和书装订在一起。
线装书的脑侧上下角容易磨损,所以一些有价值的书用锦缎之类的东西把角包起来,称为“包角”。有时旧书会被修复或重装。用一张白纸在书的每一页上划线,这种纸叫做“衬纸”。底纸往往比原书纸大,所以原书纸一般都是黄旧的,底子是白色和黄白相间的,称为“金镶玉”,也叫“袍服”或“惜古衬”
由于线装书都是软性书籍,为了保护书籍,便于上架收藏,明清以来的藏书家经常为线装书制作书皮,也称为“书简”。一般信封内衬硬纸,外面是蓝布,里面是白纸。书的四边都包好了,只留下书头和书根,然后插上两根牙签紧紧的。还有的把书的头和根包起来,树是“四合一套”。因为书皮是用浆糊做的,容易被老鼠和虫子吃,时间长了容易坏。所以有人喜欢用“夹板”,就是用两块和书一样大小的木板,两端各放一根带子,把书夹得紧紧的。现在图书馆和私人收藏古籍经常用箱子。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的书籍从竹简到册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书籍体系总是适应那个时期人类的文明程度。书籍制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一样,都是沿着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凝聚着中国历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因为书籍体系反映和决定了书籍的外在形式,可以说,无论哪种书籍形式,都在记录和交流人类的思想情感、保存和传播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形成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