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历史
第一,屈原说。这是一句流传全国的老话。屈原(公元前340 -278)字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20岁就做官了,在三闾当医生。同时,他也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想使楚国强大起来,以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屈原62岁的时候(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军打败,他觉得自己的国家被灭了,他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担忧。同年五月初五,携巨石投汨罗江而死。乡亲们去汨罗江边寻找屈原的遗体,只找到了屈原的外衣和帽子,只好在家乡建了屈原的衣冠冢。当地人做好各种粽子,争相扔到河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不再吃屈原的尸体,演变成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如今,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吃粽子的习俗逐渐传遍了全国。
二、端午节说。五月的端午节是龙舟节仪式中最隆重的一天。传说龙的生日是五月初五。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证明了端午节是一个端午节。他认为,首先,端午节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活动都与龙有关。一种是赛龙舟,一种是粽子扔到河里被龙偷走。其次,龙舟赛与古代吴越地区密切相关。吴越人以龙为图腾,自己纹身,希望龙能保护自己。这个说法出来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第三,显化理论。主显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将军伍子胥。当时伍子胥因被诬陷,被吴王夫差杀死。他的尸体被装进皮革制成的袋子里,扔进了钱塘江。从此钱塘江常怒,五月初五潮水最猛,直扑岳境。据说伍子胥是在显灵。
第四,恶日论。五月初五,古代习俗是辟邪日。战国时期,齐国人生于五月初五,其父要求家人抛弃他,说明五月初五是战国时期的禁忌,而死时屈原还活着,说明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第五,培训的理论。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为了收复失地,他大力训练水师,以破吴国,并于五月初五,在江河中操练水师,以壮其志,强其兵,决心收复失地。
第六,至日所说的夏天。大多数学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应该是夏季的至日。据《后汉书》记载,汉代五月初五的习俗来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季至日节。《季华李》对端午节的解释是:“艳阳高照,艳阳高照,正值盛夏。”这意味着端午节正好是夏天太阳在正阳的地方。因此,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季至日的观点是有分量的。
七,孩子说。这种理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而推广的。介子推是重耳流亡时的忠实追随者。后来被火烧死,举国哀悼。晋文帝(重耳)把5月5日定为纪念日。
八、喇叭说。晋代时叫糯小米,北魏时叫粘小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粽子的由来和形状:“古人将粽叶中的黍煮成尖角,如棕榈叶的形状,故称粽子、角粟,近代多为糯米。今五月初五,节赐为相。”在唐代,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民间季节市场上的美味。宋元时期,粽子的名称和形状逐渐增多,有角粽子、凌粽子、筒粽子、九子粽子等。明清的粽子基本和现在的接近。吃粽子的时间是五月的端午节(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