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至今没有失误。
在商界女性的排名中,董明珠这个名字不仅一次又一次无可争议地榜上有名,而且从未离开过舞台中央。她领导的格力电器,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这个行业头把交椅的位置,即使在过去的16年也没有被撼动过。但她一直强调自己和其他女企业家的区别——“我的女性意识不强,一个能和男人一样实现自己价值的人,没有什么超群的胸怀和魄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有女性特征,甚至不意味着她有恰到好处的审美能力。摄影师拍照的时候跟我说,她有点担心那天穿的不够好。第二天再次应邀来访时,她穿上了一件米色羊绒连衣裙,优雅地勾勒出了这个年龄难得一见的匀称身材——她曾对《中国企业家》杂志说“穿米色很适合她”。
对于一个励志故事,人们会特别关注起点。董明珠对企业文化的建立,来源于自己独特的经历。20多年前,生活的剧烈波动在不经意间咆哮。她30岁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她把年幼的儿子交给母亲照顾,进入了这家公司。当时,格力还被称为“李海”。两年之内,进入格力担任销售经理的董明珠,让当时处于“销售洼地”的安徽,攀升至占公司总销售额十分之一的重要区域。
《传奇营销人》只是她出色履历的开始。10年后,她成为了这家公司的CEO,在“中国制造升级”的猛烈进程中,格力紧跟技术* *,收入增长近500亿。当然,她已经很少提起这些过往的经历,她担心陷入俗套。在过去的20年里,董明珠扮演过并且一直在扮演着许多角色——破纪录的营销人、铁腕领袖、言辞犀利的NPC和CPPCC代表、孩子的母亲。当我问她,你对生活的理解会影响到你的孩子吗?她回答:“潜移默化。比如他现在已经毕业了,他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要你的帮助。
我安排我的生活。"
这个励志故事被讲了一遍又一遍,她在世界上最畅销的自传《象棋》也曾被改编成热播电视剧。有人曾经说过,董明珠不是棋手,而是恶霸。她也承认,在二十年独特的“斗争哲学”中,没有妥协。因为她发现没有办法“不苛刻不冒进地做好工作”。与海尔的张瑞敏和杨绵绵相比,在格力,朱江洪和董明珠扮演的角色略有不同——作为公司的二号人物,董明珠因其强硬的性格,更像是一个“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
太多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要货吗?“先付款”这几个字,曾经打破了行业内长久以来的陋习,以至于到了1997,格力的报表上没有一分钱的应收账款;为了解决物流货车的停车问题,董明珠下令将珠海工业园附近的几座山夷为平地;她还规定,离开格力的人,这家公司永远不会再接纳,以稳定R&D人员和高管在公司的积极性。
最著名的自然是7年前与国美的较量,让格力彻底摆脱了当时国内话语权最大的渠道商的控制。(孙,一个励志人物)这也是基于对自身的充分判断。以营销起家并擅长营销的格力,一直是中国最有战斗力的力量。
当然,这场斗争不仅限于渠道商。2008年,在一次公开采购中,董明珠将广州市财政局告上法庭,因为他认为格力在招标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输给了竞争对手美的。这种公开的对抗让外界目瞪口呆。
这些桥段足以让“铁拳”成为董明珠的一个著名标签。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她非常勤奋。据媒体报道,她已经20年没有休假了。列宁说,活不下去的人就不能工作,我可能就是活不下去的人。与许多企业家不同,她在商界的朋友不多,但这并不妨碍她赢得足够的尊重。她总是坚持简单的商业哲学,而不是柔软身材的灵活法则——当被问及她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商业建议时,她只是下意识地说出了“诚信”这个词。
她的沟通和执行能力仍然强烈地推动着这家中国公司,并多次超越国内外的其他竞争对手。过去三年,格力对股东的总回报为38.7%。很难说是格力成就了董明珠还是董明珠成就了今天的格力,但两者难分高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当别人不断问她格力竞争力的关键时,她总是给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答案——“游戏”。这个词听起来比“打架”更耐人寻味,但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性。
她很执着,很少动摇。“我从来没有错过我的手,”她曾经说过。“我从不承认错误。我永远是对的。”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Lucy kellaway)评论说,“这种言论如此坦率、令人惊讶和出格,我以为这是一个笑话。”。的确,这种自信是难得的,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参照物,董明珠开创的格力,也正遭受着迅猛的国际湾流。她目前承担的命题,也是国内大多数制造企业不可回避的路径。
在过去的几年里,格力的工厂版图一再扩大。除了中国四省,南美的巴西,东南亚的越南,中东的巴基斯坦,董明珠透露正在选址的美国,都已经拥有或者即将拥有格力的工厂。但这显然不是“国际化”的全部:这两年,格力不断降低代工空调的比例,甚至放弃了一些大客户来推广自己的品牌。格力还赢得了为南非世界杯的7个场馆提供中央空调的合同。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步是,2009年,格力与日本空调市场领军企业大金达成合资,为挑剔品质的日本消费者制造空调,获得了在高端市场的关键经验。
让人感慨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太多的同行经历了反转、跌宕、突变,这也让总是在曲折中实现目标、留在上层的格力,成为了一个永远值得看的案例。年复一年地去参加这个盛会,已经成为董明珠每年三月的例行日程。不得不说,在这场特殊的“年度盛会”中,她平时的凶狠夹杂着更多的温柔,这也让她对一些问题的回应更加理性和多元。接下来可以看到她对格力与大金合作、出海战略与国际化、专业化与多元化、公司治理等问题的独特理解。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希望一步一步走出去。”
经济观察报:去年看到你回忆2009年,觉得你做的最重要的决定是和大金合作。一年后,你的体验是怎样的?
董明珠:虽然是合资,但我觉得还是以格力文化为主。当然,国外的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对方的精细化管理,但是很多地方还是遵循自己的独特性。日本文化还是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整个设计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可以很快做出决定。在很多地方,格力可能会给他们很多学习的机会。
经济观察报:有一种说法是大金就像电脑里的IBM,所以格力和it整合的主要考虑是稳固技术上的先发优势。
董明珠:技术上,我们是一样的研发,和一般的合资还是有区别的。大家都在说变频,其实频率越低越能体现变频的价值。可以说,合资公司成立后,国内真正掌握变频技术的只有格力。和大金的合作不仅仅是因为技术优势,更因为大金这个百年企业在整个国际化经营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它分布在100多个国家。这可以让我们对国际化如何更贴近市场有更深刻的理解。
经济观察报:您曾经说过,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合作从来都不是由中方控制的。格力是第一例。两个合资公司都持股51%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董明珠:确实,实现持股51%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不是因为我想强势控制51%,也不完全是为了单纯的利益,而是因为我们有实力有条件。在合资过程中,主流思想应该站在主导地位。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日本记者告诉我,和格力合作会带来很好的效益,对大金来说效率更高。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格力的国际化进程其实和李东生、柳传志时期有很大不同?
董明珠:对,主要是因为策略的不同。有人采取了以蛇吞象的做法,一下子花了几十亿买下这个企业。但是格力在稳步发展。知识
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稳健发展,能抗风险,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同时坚持文化修养,文化的渗透很重要。合作模式有很多种,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兼并、收购、合资、独资的方式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认为这是最适合我们的方式。
经济观察报:目前来看,与大金的合作似乎是格力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董明珠:也不是最重要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比如在巴西,格力是全资的。是和大金合资,因为大金有近百年的历史,有完善的经营理念,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代表你挂个外国牌子就有市场。目前,我们出口的大量产品都是销往自有品牌的市场。所以未来的国际化会更侧重于让消费者感受到格力的品牌,他觉得用格力是一种荣誉。昨天有代表跟我说,你们格力空调有好有坏。我在1997买了你们的四台空调,今天一次都没修。这很好,但也不好,因为不管你出多少新产品,我都不会买你的新产品。市场份额如何提高?作为制造业,我希望我给消费者的产品不需要售后服务。如果消费者两年后坏了,肯定不会再买了。
经济观察报:在国内的企业中,格力“出海”,很早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有意思的是,gree的英文gree其实和西方发音中的green谐音。这在当时应该是很先进的了。
董明珠:格力出海十几年了。中文是很厉害的意思,也是一个人,一个公司的追求。由于格力象征绿色环保,所以大家还是有一种超前的感觉。当时,我是一名销售人员,公司现任董事长朱江洪带领一群人通宵达旦地想出了这个主意。
经济观察报:虽然目前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举足轻重,但中国企业的“出海”并不总是很顺利。你认为格力模式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董明珠:格力出海没有别人快,但是很有收获。比如我们在巴西建厂的经验。巴西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习惯,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加上民族文化。
生活习惯和思维都不熟悉,有一个适应过程。格力通过摸索和磨合,按照国际化的思维运作,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希望一步一步走出去。去年格力在巴西销售了50万套,这款产品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在巴西,格力是富人的象征,也拉动了当地的就业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现在格力在巴西基本实现了本地化,配件和零件都在当地采购。我们也会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巴西的汇率经常变化。格力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巴基斯坦货币换成美元,然后换成人民币。去年格力几乎没有遇到太多的汇率风险。
与大金的合作不同于中日以往的任何合作。国内合资企业太多,更多的企业去国外收购,堆积了如山的问题。我觉得很自豪,到目前为止这么多投资都没出过差错,这种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