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文化:潮汕文化中的畲文化

饶宗颐先生在《为什么要建立潮州学?——潮州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性》,郑重指出“潮州文化现象是与整个国家的文化史分不开的。首先,关于族群,畲族,潮州人,从唐朝开始就在史书上有名了。陈元光开衢州,路蓝蓝,以开山林,即与畲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华南畲族的分布,据专家调查,在皖、浙、赣、粤、闽四省,畲族保存了大量的祖地图和族谱,都记载着他们的祖先盘瓠的传说和饶平王磐祖坟的所在地,换句话说,凤凰山是他们祖先的起源地。“可见历史上畲族文化与潮汕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如果用“文化源头多层次论”的观点对潮汕文化的文化情结进行“血缘会诊”和“渊源”考察,人们马上会发现,粤东畲族先民创造的文化无疑是潮汕文化的古老源头,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本文从语言、音乐、戏剧、民俗等文化化学元素入手,做了简要记录。

她唱歌。潮汕人把用方言唱的歌统称为“畲歌”。“社歌”的意思其实相当于“潮州歌”。它的一般格式是七字一句,四句为一个“小节”(第一小节),每个小节成为一段音乐,即一个叶韵单元。这种格式完全被今天的《潮州歌专辑》所采用。

《潮汕歌集》吸收了多种形式的畲族歌曲。它以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和爱情故事为主要题材,实际上是畲歌的史诗形式,或称“小说歌”(小说歌不同于《高王之歌》等史诗)。小说歌,又称“全接本”,是故事其余部分的形式,改编自汉族的章回小说或歌谣。今天的潮汕农村,依然有“斗歌”的遗风。《斗歌》序曰:“畲歌千里,欲唱(意为“走近”);战一千八百里,不磨百里之刃。”或者:“她歌很难得到,她要为她的歌而战。”战一千八百里,不磨百余里。然后,歌手们一个接一个地互相“战斗”。这种战斗歌的形式起源于畲族的诗会。

在古代,畲族也有征兵节。相传,盘瓠王在茅山学佛后,统率各路兵马,养生抑邪。潮汕畲族用征兵日来纪念这位祖先。仪式是在公厅搭起一个高高的平台,平台上有一个祭坛,一个米斗作为香炉,主人修行、烧香、磕头、摔杯。若杯具阴阳,则“胜杯”。却说潘虎王率各路已至。于是他们敲锣打鼓吹嘘自己的号角,并选出几个壮汉,各持一面旗帜,在公厅祭祖。场面十分热闹壮观。招兵的习俗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在“功德班”和潮剧武术中仍普遍使用“招兵”的节目,可见畲族的这种习俗对潮剧的影响很深。

潮汕畲族的日用品中也有“靴”和木屐。“靴”呈半圆形,木质,用于舀水,舀水时与锅底重合;木屐是日本制造的。

龙头杖。畲族每个家庭都有一根祖传的杖,杖头上刻有龙头,称为“龙头杖”。这是畲族的图腾,起源极其古老。龙头杖代表了一种民主形式的畲族社会:如果其首领在族群内部的重大问题上决策时自私自利,畲族人可以用龙头杖打他。这种形式后来见于中国海关。潮剧的老丹红苗龙头杖唱道:“一个老女人手里拿着一把铁锹,一定能打昏一个君主。”。也就是说,畲族人龙头杖将为杨岭坡扮演宋仁宗的戏剧道具。由此可见畲族的民主形式对潮汕人心态的影响。

戏剧。从《假声》和《龙头杖》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畲族文化对潮剧的影响。此外,畲族文化在潮剧的创作及其作为一种剧种的出现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是“畲族以唱代词”,影响了潮剧的演唱形式和作曲形式。如今潮剧的清唱剧、拉腔、后台帮明显模仿了畲歌的“单落”和“双落”。其次,畲族的水上生活成为潮剧创作的素材。潮剧吸收了畲族的划船动作作为三步二步的表演节目。第三,本土畲歌是潮剧音乐的源头之一。泰国学者肖说:“地是畲族,水是苗族。畲歌是潮的老调,但彝族歌是最原始最有影响的东西。畲歌、彝歌是最纯正的地方潮州歌,是潮州歌的主流。今天的潮州民歌叫畲歌。在各种洋剧入潮之前,孩子们唱的都是佘和易的歌。”记载了周硕勋的《潮州年谱》和陈坤的《岭南杂事诗》。今天的潮剧中仍有畲族歌曲的成分,如《桃花渡》中桃花妹妹和杜波斗的整段畲族歌曲,喜剧中穿插小丑的‘纽扣’调(所谓‘你了你……’),都是畲族歌曲的形式。

畲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和广泛。如果深入挖掘,会有很多奇妙的发现。比如畲族的科技——木建筑、板建筑等原始文明,刀耕火种;潮汕方言中的许多词语,如“马”、“曼”等(意为微笑)、“滑”、“滑”(意为美丽)、“波裂”(意为非凡)、“有路”、“天有雾蒙蒙”(意为黎明前后的天空),以上事例清楚地表明,畲族文化早已融入潮汕文化,它无疑为潮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