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背景
在此背景下,创意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萌芽和发展。就世界范围来说,美国的文化产业是最发达的,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其国内GDP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全球75%的无线电视和基本有线电视收入以及85%的付费电视收入都依赖于美国电视节目。全球55%的电影票房收入和55%的家庭视频收入也依赖于美国产品,美国的CD和磁带约占全球唱片业收入的一半。美国图书市场占全球图书市场的35%。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迅速将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美国的价值观已经通过美国的影视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亚洲的韩国和日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颇有建树,尤其是风靡东亚乃至欧美的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他们赚了不少观众的眼泪,也赚了不少外汇,在很多国家形成了被称为“韩流”的韩国文化热潮。
在全球化的维度上,日益一体化的经济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其他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由于全球化已经越来越趋同,但文化是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很明显。但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对本土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本土文化就会受到其他国家文化产业浪潮的冲击。文化产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四处传播,特别是冷战后,美国文化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全球文化同质化日益明显。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愈演愈烈,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确实在有意无意地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媒体体系和文化生活。即使是意识形态相对较弱的纯娱乐性节目,也有意无意地展示和倡导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影响很大。20年来,我们不仅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还引进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象征性的美国文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另一方面,它们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文化产业。由于历史短暂,文化历史资源有限,美国经常采用“拿来主义”将其他国家的文化经典美国化。知识产权零成本盈利,弘扬美国价值观。例如,电影《卧虎藏龙》完全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但它是在好莱坞拍摄的,而《花木兰》是由迪士尼拍摄的。文化素材和资源虽然来自中国,但表达方式是全球化的,制作者是美国公司。因为中国自身工业化水平不高,版权属于美国公司,美国公司获利。因此,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国外有资金,有人才,有技术,有丰富的创造力。他们把中国的文化素材稍加改编就变成了全球产品,不仅赚钱还拥有版权,反过来也能让我们赚钱。
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一个在中国非常时髦的词叫“软实力”,意思是把文化推向世界。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在以产业形式推广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中国对“软实力”一直有一个误解。当谈到“软实力”是如何销售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时,其实“软实力”的核心是有吸引力的价值观。真正吸引人的不是红灯笼等一些象征性的表征,而是软实力背后的价值观。这是根。其次,还有科技能力,这方面美国无疑是非常强的,中国在这方面的追赶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整和发展过程。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想法,而是一个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豪金斯(John howkins)在他的著作《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中指出,世界上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而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有些国家增速更快,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