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桥水巷
因为“红”和“洪水”谐音,人们从此把傅宏桥称为“洪”桥,以纪念英勇牺牲的太平军士兵。一百多年后,虹桥的名字仍在流传。安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民俗。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孕育了周庄古老而精致的水土,安昌的乡情、风情、风光,洋溢着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古朴情调和纯粹韵味。当地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上街,走亲戚,下地...女人喜欢系一条花毛巾或一条蓝布,穿大排扣的衣服,系一条打褶的围裙,背上垂下两条齐膝的缎带,头上戴红绿流苏,裙下穿绿裤子,脚穿绣花滚边鞋。这是正宗水乡周庄农村妇女的打扮。
少女的打扮优雅精致:头上系着一条红巾,后面两边收好。两条乌黑发亮的红绒绳辫子露在两边,身穿小花头、碎花滚边、小琵琶扣的大排扣上衣,腰间系着石林蓝布小褶围裙,腰袋板(俗称腰板)上绣着各种精美图案。蓝色的头上还点缀着红色和绿色的流苏,整件衣服呈现出一种俏丽的美感。
身穿浆石林蓝布大排扣短袄,浅湖色滚边琵琶扣,腰间系蓝色百褶围裙,系同色小围裙(俗称官裙),脚上穿素色布鞋,这是中年妇女的打扮。她们的头饰也和女生不一样。包头用的毛巾是素色的,有的用蓝布包裹,头发用彩绳(俗称发柄)梳理。发髻上竖插银莲板,横放银簪。装修简洁大方,呈现一种优雅之美。
老年妇女的衣服一般都是深色的,发柄上有黑色的网巾,布裙多为黑色,给人一种朴素庄重的美感。
包头、腰兜板、缎带、布鞋都是女人自己绣的。少女爱绣牡丹,寓意幸福富贵。寻求和平的老年人爱绣荷花,倾注了他们热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农村生活的城市化,穿这种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但仍保留在中老年妇女中。在该镇的郊区白家浜村,有一项奇怪而有趣的民间娱乐活动——画灯笼。在一个月色明朗多风的夜晚,数十艘挂满彩灯的小船在弦乐声中沿河而行。海浪碧绿,彩灯摇曳,声音喑哑,倾泻数十里,美不胜收,雍容华贵,蔚为壮观。他们被称为“江南第一灯”——划船灯的起源可以从清朝康熙皇帝的巡视说起。那是一个盛世,天下太平。为了取悦巡游江南的康熙皇帝,苏州郡守广泛收集民间绝技。白家浜村的村民擅长制作彩灯,这次他们将大显身手。他们用竹签作为框架,用彩色丝绸包裹,点燃蜡烛,使他们看起来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灯船上,飞檐翘角,罩以轻纱,描绘山水花鸟动物。船架周围有几十个灯钩,激起鲜艳的彩色灯光。透过轻纱,我们可以看到船上旋转的戏灯,或朱良的婚礼,或宋武的打老虎,或李三娘的磨,或松鼠摘葡萄,在河中荡漾,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别出心裁的娱乐方式让康熙皇帝很开心,称之为贡品。从此,白家浜村画灯的习俗延续了百年。
宜选择月明星稀的夜晚。届时,将在村头敲鼓,数十艘色彩鲜艳的轻舟闪烁,划破碧波,缓缓荡入村前的白家渠。这就是所谓的“会议灯”。河中的轻舟或呈之字形排列,或呈双圈状排列,有缓有急,有进有退,变化无穷。若指挥官机智过人,轻舟变幻莫测,令围观者惊喜不已。每艘轻舟有八九名划桨手,个个扣着腿,神清气爽。夜风徐来,月色清朗,让人有进入瑶池琼楼的感觉。
元宵节过后,灯笼船在村子附近的河边划着,两岸的观众也跟着划。透过朦胧的月光,船上的灯光明亮,与碧波中倒映的星月争辉。当时五彩缤纷的灯光充斥耳畔,观者沉醉如梦。元宵节每隔三到五年举行一次,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娱乐习俗。船划到哪里都很受欢迎。有一次,划船从周庄一直划到姑苏城里,让城里人感叹为奇观。数十条灯火通明的小船,荡进小桥流水,过三门六门,在城河中荡漾,博得阵阵掌声。村民有求必应,在城里划了十多天,城里人还是热情挽留。但是农村农忙季节不等人,他们呆不了多久。他们硬起心肠,烧了船上的灯笼,才下船回家。
在白家浜村的农民家中,至今还保存着灯笼、小木浆等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