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的历史渊源

所谓“西京古道”,先说说它的由来。西京位于陕西省Xi市,是东汉、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五代金朝至北宋的西京,指今河南省洛阳市。古乳源所谓的“西京古道”,是指当地通往北京的道路。

(一)历史上奶源的隶属关系。

乳源位于广东省北部。春秋属百越,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丁原第六年(公元前11年)建立曲江县。三国时,甘露元年(256年)属东吴始兴郡(位于曲江)。唐属邵州(原兴县辖区曾改称广兴县、东衡州)。南宋三年(1167),划曲江县西部乳源乡、崇信乡。乳源县设在乐昌县南部新兴乡。县治设在玉堂(今乳业重镇后宫渡新林坞、武罗一带)。袁延友六年(1319)属江西省广东路韶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州府,县城迁至洲头金(今汝城镇迎凤中路)。清朝到民国,还是邵州下辖的一个县。

(2)奶源的地理位置。

乳源县是山区,西北部多山,东南部略低。西北和中北部地区属于高山。大乔镇的白牛坪是该县的石灰岩高寒地区,海拔700多米。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北交通是一条比较直的路线通过乳源。所以现在的京珠高速充分利用了通过奶源比较直的优势。此外,乳源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境内活动,繁衍生息。

(3)西京古道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

西京古道,原路线从英德经乳源县到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乳源县北至湖南宜章,从西大福桥上的拉岭经封门关,途经龙溪(今南水水库)、军峰(今大乔镇)、白牛坪(今大乔镇)、水水岩(今乐昌市云岩镇)、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舞阳寺(今乐昌市老坪石)等地,全长65430米。据《清康熙乳源县志》、《清少州府志》等史料记载,乳源县历史上的这条古道是乳源县境内较早开通并一直连接南北的重要道路。公路出县城南门,过大福桥上的腊岭,到达小梅关后向北拐,穿过县城西北的群山,到达湖南宜章,向北到西京长安。据《后汉书》、《子同治简》等史书记载,西汉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后,将广东岭南的龙眼、荔枝等佳果列为贡品,每年定期要求岭南各地向朝廷进贡。东汉建武二年(26年),贵阳太官撒从镇远(今英德镇)挖了一条路到湖南宜章,再连到京都。此后,桂圆、荔枝、鲜食等向朝廷进贡的驿马不断传来。由于道路漫长、崎岖、陡峭,路上又有恶虫猛兽频繁出现,许多马匹不是因疲劳而生病,就是被毒虫猛兽咬死。东汉永元十五年(103),临武县令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豁免岭南的桂圆、荔枝,声明“此二物若升庙,未必延寿”。朝廷准许停止向桂圆、荔枝、岭南水果进贡。

西京古道发掘后,历代多次重修。在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到一些重建事实。其中清代《乳源县志》记载,唐代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刘军等人用石块铺设路面,万历三十一年(1605),知县吴邦俊从乳源县修至湖南宜章。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邱修建凿通提云岭,乾隆四十六年(1781),当地村民重修提云岭段。路面是用石头铺的,或者用石头雕刻的,宽度有三四米。

西京古道险峻,“山叠,若拾级而上。”拉岭,在县城西南,高400余米,“壁立千仞”,“危在旦夕”。山顶有凿通的过道开道,建有石亭(今已毁),古称“风门关”。古人有“石脊倚青云,中间开一窦。提云岭的古人称之为“万仞云梯山”和“如意简区”。还有“上天入地,爬楼梯如梯”的描写。猴脊,当地俗称猴额,就是猴额。猴子的额头更陡,山坡更陡。有个碑上写着“西北是最宽最险的地方。从县城出发,经过风门50里,爬上云梯山,再走40里,就到了通济桥村。它的了望墙笔直而崎岖,这对步行者来说是最困难的。但猴脊也是受欢迎的,行者常苦于其艰险严谨。“西京古道因乳源县地形、气温悬殊,数十里之内气候迥异。尤其是冬天的温差,后子岭上面的白牛坪和提云岭下面的龙南是两个世界。清康熙年间,知县邱在《新建县志》序中写道:“深源白牛坪,脊上有奇峰,另两贯之,适大雪,冰深数尺。走下楼梯,没有雨花雪。如果你没有看到天空中有一个洞。“西京古道虽险,但自发掘以来,历朝历代都有重修。今天仍有较为完整的清代修建的路段,包括约3公里的梯云岭段、约2.5公里的石砌路面后子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