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研究状况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世界民族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资料积累过程。从国内外的历史记载来看,各族人民出于和平交流和战争防御的需要,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和了解周边民族。抛开神话般的口头传说不谈,最早见于文献和史料、记载了大量民族情况、较为详细并流传至今的古代著作有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波斯战争史》、公元前1世纪G.J .凯撒的《高卢战争》、公元前1世纪c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等。在中国,有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写的《史记》,公元前1世纪班固写的《汉书》,3世纪陈寿写的《三国志》,还有正史、正史、方志。
由于古代人的地理和时空观念比较狭隘,对周边民族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范围由近及远逐渐扩大,从而使各地民族情况的记录日益丰富和翔实。比如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唐朝高僧玄奘,游历天竺、中亚、东南亚,写下了唐朝的《佛国故事》、《西域故事》;宋代赵的《诸番志》与周曲飞的《答岭外代》:略论元代王大元的《岛夷》和周大观的《镇腊图记》:还有明朝的马欢,费新和。再比如,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m·波洛(即凯尔·波洛)游历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人大开眼界,让他们深深被东方国家的民族风情和繁华所吸引。15 ~ 17世纪期间,来自欧洲各地的航海家、探险家、传教士、商人和殖民者到达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他们对所接触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报道,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各民族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这些报道有些有失偏颇,但总的来说,在世界民族数据的积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国家对世界民族的研究是在上述时期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到19世纪中叶,大量基于世界民族资料的研究著作出现,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兴趣和关注。为了论证他们的唯物史观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社会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仔细阅读了民族学家巴霍芬、麦克伦南、梅因、卢伯克、泰勒、摩根、μ。他们引用了美洲印第安人、亚洲印第安人、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欧洲的凯尔特人、德国人和斯拉夫人的资料,充分展示了他们对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推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亲自研究了欧亚许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写下了大量著作。比如关于日耳曼人的古代史(1881 ~ 1882)、法兰克时代(1881 ~ 1882)、爱尔兰历史(1870)。《生产教育学会关于爱尔兰问题的报告提纲》(1867)、《印度历史编年史》(1881)、《印度起义》(1857),以及关于中国、中亚、波斯、波兰、匈牙利反对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论述。这些论述中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世界民族。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数量众多,有的多达数千人。但是,由于各国性质不同,其世界民族研究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规模也不同,包含世界民族研究的科学体系也不同。
在欧美国家,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而是分门别类进行的。首先,他们把世界上的民族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明民族,或者说是先进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另一类是野蛮民族,或者落后民族,自然民族,文盲民族等等。其实他们所谓的“文明民族”只是指他们自己,所有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都被归为“野蛮民族”。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一直严格区分这两者。欧洲对文明民族的研究是由文艺复兴后形成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来进行的。欧洲民族运动兴起所产生的民族观念、民族原则、民族主义思想等问题,一般都是政治学所研究的;关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用历史来研究的;关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是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关于生活方式和习俗,是用民俗学来研究的。然而,面对“地理大发现”所接触的广大非欧民族,这些学科都感到陌生,无所作为。从而在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民族学,它以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的落后民族为研究对象(欧洲大陆称民族学,美国称文化人类学,英国称社会人类学),使民族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欧美世界民族学研究的主要部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有人主张将民族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欧美发达民族,将“简单社会”研究中获得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延伸到“复杂社会”的研究中。有些人甚至主张把民族学变成一门包罗万象的超级学科,以取代所有的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然而,这只是部分学者的一种想法或趋势。但实际上,欧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在第三世界。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但规模并不大。战后,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加,世界民族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从1954到1966,陆续编辑出版了《世界民族志》丛书,18卷,12万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与民族》系列出版,共20卷,800多万字。此外,还有《世界民族地图集》、《世界民族百科全书手册》(第1卷)、《世界民族百科全书》(第2卷)、《世界民族艺术百科全书》(第5卷)以及各种专著。他们在学科体系上不同于西方。他们认为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把民族学扩大为研究世界各民族,古今中外的一门学科。
日本也非常重视对世界各国的研究。过去,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东亚和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编辑出版了《世界民族大观》(8卷)、《世界民族》(20卷)两套大型绘本;并于1977年在大阪坂田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收藏约5万件民族文物。但在学科体系上受欧美国家的影响,对各国学者的观点采取折中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一些新兴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世界民族的研究,一般以邻近地区的民族为重点。比如南斯拉夫侧重巴尔干半岛,波兰侧重斯拉夫民族,印度侧重南亚次大陆。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范围很广,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洲、非洲、印度、斯里兰卡、新几内亚和西伯利亚民族的著作。罗马尼亚非常重视世界民族作品的翻译,经常编撰通俗读物,介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中国古代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世界民族信息。近代林则徐主编的《四大洲志》,以及杨炳南的《海外游记》、魏源的《海图集》、徐松坎的《世界民族概论》;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期间,也有很多介绍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文章和著作。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建国后,我们在开展国内民族研究的同时,开始注重对外来民族的了解和研究。但受当时国际环境和人力物力的限制,只能翻译和介绍一些世界民族情况,在小范围内开展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比如1954,创办了民族问题翻译系列;1956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开设民族学,系统讲授世界民族志课程;1961起,中国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成立世界民族志研究组,对苏联和亚非拉民族进行初步研究。这一时期,一些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单位在讨论各国政治、经济、历史、社会问题的同时,注重对外来民族问题的研究。通过上述活动,积累了一批世界民族的资料,培养了一批有志于世界民族研究的人才。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一度中断。1978中国* *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1979年5月,在全国民族研究规划会议上,世界民族研究的原则和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为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服务,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研究所设立世界民族研究室。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世界各民族的作品和文集。
新中国世界民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有三:①民族状况。即各个国家的民族构成,以及各个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类型、语言、宗教信仰、民族起源、历史轮廓、社会形态、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②民族问题(包括种族问题)。即各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及其表现形式、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有关国家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理论和原则、政策和措施;部分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国际争端、边境冲突等重大事件;第三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等的斗争。③民族理论。即探索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形成、发展、分化、同化、繁荣、融合的过程和规律;本文研究了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作用。同时,注意研究各国各派学者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学说。
目前,新中国世界民族研究者面临的任务主要是有计划地收集大量资料,系统地介绍世界民族状况,关注相关地区的民族问题,培养世界从事民族研究的专业人员,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