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人生简历

鲁迅(公元1881 ~ 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育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从1918。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一个腐朽的封建家庭。

鲁迅年轻时受进化论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企图改变民族精神。1907年,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展开大辩论的时候,鲁迅发表了一篇论文,站在了革命派一边。1909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她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出版,大胆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从1918到1926,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墓》、《彷徨》、《盖华集》等专辑,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激进革命民主的思想特征。这期间,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他曾在厦门大学和南方的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从中山大学辞职。1927 10到达上海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30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护联盟。他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学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领导下,他和其他革命文学战士一起,同国民党政府的皇室文人和其他反动文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粉碎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正是在这场“围剿”中,共产党人鲁迅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在文艺界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迅近十年的杂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深刻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民族之魂”。

1936 10 6月19死于上海。《鲁迅全集》(20卷)1938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的译著已编成《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著》(十卷)、《鲁迅日记》(两卷)、《鲁迅书信》等。1956年,鲁迅遗体从上海虹桥国际公墓安葬在虹口公园,毛泽东亲笔为重修后的鲁迅墓题词。北京、上海、绍兴等地相继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