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生物发展史
1.描述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1953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
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高中课本中提到的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
必修书的第一本
1.细胞理论:65438+20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王石提出。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P3)
2.染色质:染色质一词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提出,主要指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称染色质。(第32页)
3.植物细胞的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Steward在胡萝卜韧皮部培养了一些细胞,由于细胞分化,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P41)
4.酶的发现: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Spalanzani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消化的功能;1836年,德国科学家王石从胃液中提取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胃蛋白酶)。1926期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晶体,并通过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45页)
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86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从叶绿体中释放出来的,而叶绿体正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P53)
6.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1880向光性实验推测胚芽鞘顶端可能产生某种东西,在单一光照下会对胚芽鞘下部产生一定影响;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得出结论:胚芽鞘的顶端确实产生了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从顶端运输到下部,促进胚芽鞘以下一些部分的生长。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戈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这种物质,并鉴定为吲哚乙酸。(第80页)
7.克隆哺乳动物: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威尔莫特首次从绵羊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名叫多莉的小母羊。在此之前,中国生物学家利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然而,多利在技术上的突破就在于此。(P101)
8.原肠胚三胚层的发育:1929年,德国胚胎学家vogt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将琼脂切片用无毒染料染色,然后将切片紧贴在早期原肠胚表面,从而获得三胚层的发育;近年来,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了原肠胚三胚层的发育,也取得了理想的结果。(P111)
必修书2
9.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英国科学家Griffith在1928中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指出,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一定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从65438年到0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表明,转化因子是DNA。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P3)
10.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hershey和Chase的T2噬菌体感染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本实验还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的关键设计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直接独立地观察DNA的功能。(P4)
11.DNA的双螺旋结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都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第8页)
12.遗传的基本规律: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首次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正确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②性状分析采用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③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④科学设计测试程序。(第33页)
13.色盲的发现: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是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病人。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色盲称为道尔顿症。(第39页)
14.试管婴儿:1978年7月25日,英国一名女子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实质上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第57页)
15.能量流的定量分析: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塞德伯格湖的能量流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能量流的“十分之一法则”。(第90页)
全一选集
16.细菌DNA重组:1973美国科学家科恩等人将一种细菌的DNA转入另一种细菌,使后一种细菌表现出这两种细菌的特征,首次实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DNA重组。(P3)
17.接种:1796英国医生爱德华?在挤奶女工的启发下,詹娜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给男孩接种牛痘疫苗,实验证明,接种过疫苗的人不会感染天花。(P17)
18.叶绿体DNA的发现:1962年,科学家李斯和普朗泰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衣藻、玉米等植物叶绿体的超薄切片,发现叶绿体基质中有长约20.5nm的细小纤维。用脱氧核糖核酸酶处理后,这种细纤维消失了。这证明了这个细小的纤维结构就是叶绿体DNA。(P41)
19.单克隆抗体:1975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科勒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即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仅可以大量增殖,还可以产生大量的特异性抗体。1984,这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第72页)
20.病毒的发现:1892年,俄罗斯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穿过细菌过滤器。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泽林克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这种过滤因子具有许多生物学特性,并推测它可以进入细胞进行繁殖。后来,人们把这种因子称为可过滤病毒,简称病毒。(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