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的演进。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植于中国的产业和科技国情。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相比,差异巨大。这构成了研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独特起点。只有搞清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才能设计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路径。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续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在已有工业化成果基础上的再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深入考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从发展路径的特征来看,中国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重启阶段、跨越阶段和转型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发展特点,在不同阶段为中国工业化做出了独特贡献。
1)建国初期工业化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同时,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的工业产值仅占27%。195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在完全模仿苏联模式的背景下,开始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尽管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1978以前内外环境不够稳定,但中国各族人民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是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其中,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的产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限制工业品进口,保障产业链的完整发展,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然而,中国的进口替代战略不仅与经济发展有关,还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全面学习苏联,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苏联在中国进口国的垄断地位,加剧了对外经济的依赖和风险。
正是由于全面学习苏联经验,中国开始优先发展以国有企业为载体的重工业。建国初期,中国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社会资源。虽然很快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计划经济束缚供给和创新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对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预造成了我国经济活力不足,供给的增长远远滞后于需求的发展,短缺成为经济的常态。另一方面,资本品的稀缺性与工业发展的诉求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工资、利率、汇率的全面控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提高,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在工业生产方面,国有经济具有压倒性优势,但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难以保证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如果中国只能生产粗钢,精炼钢还是需要进口。这一方面造成国内钢材大量积压,另一方面造成大量进口。
从1949-1978总结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下的进口替代。这种路径选择造成了我国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同时无法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许多工业生产问题亟待解决。
2)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重启阶段。
改革开放使中国全面调整发展战略。中国的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恢复,初步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这一时期,确定了渐进式改革的发展战略,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入手,实行“两步税制改革”,逐步改造原有经济体制,经济活力逐步增强。
一方面,在经济结构方面,中国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努力改变过去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和工业、消费和积累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从1978到1982,我国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3.1%提高到50.2%。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率从36.5%下降到28.8%;消费占比从63.5%上升到71.2%。
另一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关于国企改革,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企业成为独立的利益相关者,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价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现行价格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中央政府进行了“改拨为贷”的改革,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由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向新建企业投入资金,企业投融资体制进一步规范。此外,为满足企业融资需求,1986和1987分别在上海和深圳设立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两地分别在1990和19965438设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
在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恢复性成果。从1978到1990,中国GDP平均同比增速达到9.28%,工业同比增速达到10.36%。到1990,中国棉布、煤炭、水泥产量世界第一,钢铁、发电量世界第四,原油产量世界第五。
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和内部改革推动工业化的恢复与发展。(www.guayunfan.com)
3)出口导向战略下的中国工业化飞跃阶段
90年代,特别是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确立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深、珠等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在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中国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上,中国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中国积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即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通过经济交流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从而获得“占得先机”的战略优势。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腾飞的时期。从1991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同比增长率达到10.45%,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3.96%,以美元计价的外贸总额平均增长率为15.52%,其中出口总额平均增长率为15.37%。
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路径以成本优势驱动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为特征,中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外向型经济。这一时期虽然也经历了通货紧缩、亚洲金融危机等挑战,但总体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包括税制、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极大地补充了我国市场经济构成要素的短板,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全面提高了经济活力,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
4)信息技术繁荣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阶段。
中国于2006年2月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加入WTO的意义在于巩固中国的外贸优势,通过相关制度的国际化进一步便利资本的进出,加快中国工业化的步伐。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现有战略得到进一步巩固,其表现形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其中,中小企业逐渐开始树立品牌意识,高新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在投资领域,房地产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对象,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外国资本也继续以外国直接投资的形式流入,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份额。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注重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2009年国务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进一步提出制造业2025规划,中国工业化进入转型阶段。
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的热潮。我国民营经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居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此时,我国信息产业已具备市场和基础技术基础,在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商业、软件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条以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产业链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