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历史梁思成

写下这句脍炙人口的句子的杜牧,大概也没想到几千年后还能看到这一时期的建筑,还得不远万里到日本奈良法隆寺才能看到。

法隆寺,位于奈良县胜举县坂口町,也叫坂口寺。这是一座由圣德太子在明日香时期建造的木制佛教寺庙。据说建于607年,但具体年代无法考证。

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7000平方米。寺内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其中金堂的壁画尤为精美,是日本古代绘画的杰出代表。金堂四壁绘有广场天庭的景象,即广场净土的那群菩萨。壁画以线描加明暗处理而成,立体感和真实感很强,可谓人间瑰宝。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产的建筑和文化宝藏。

法隆寺分东、西院,西院保存金堂和五旬节塔。东院有梦厅,西院的伽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群。法隆寺建筑群和法启寺于1993年以“法隆寺佛教建筑群”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遗产。

作为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古寺,法隆寺在日本佛教寺庙中有着极其特殊和崇高的地位,与奈良的东大寺齐名,是许多日本佛教徒的朝圣之地。

中国的佛教在公元552年传入日本后,迅速流行起来,随后日本佛教建筑兴起。法隆寺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其修建之时,恰逢中国南北朝末期,隋朝建立之初。其建筑风格基本代表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特点。

从建筑布局来看。佛教从汉朝传入中国。当初在寺庙中央建了一座塔,没有佛寺。这座寺庙被称为“塔神龛”,周围有一圈走廊。朝拜塔内的遗物是当时信徒们游览的主要内容。信众在佛寺周围走动念经,回廊是信众游览的庇护所。白马寺和早期的寺庙都是这样。

公元1世纪后,佛像出现。佛像传入中国后,原本一塔一廊的寺庙显得有些不适应,因为没有地方放佛像。于是在塔的旁边建了一个金色的大厅来放置佛像。隋唐以后,修建佛像蔚然成风。佛像越大,佛寺越高。然后佛寺取代了佛塔,佛塔逐渐被挤出寺庙,放在寺庙的前面或两边。之后,寺庙增加了讲经堂,教授佛经。

法隆寺修建的时期恰好处于一塔一金殿的过渡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隋唐以前的寺庙布局,一塔一金殿加回廊。法隆寺分为西寺和东寺。西寺四周有一圈回廊,右边是金堂,左边是五塔。

建筑的形式也可以看出来。法隆寺金堂和回廊柱的形状为梭形柱,即上下卷起(柱中间逐渐上下鼓起)。这种类型的梭柱起源于古希腊和埃及,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柱,如一次会石柱、河南宋岳寺塔、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和法隆寺梭柱受到了中原和百济地区建筑的影响。

法隆寺对伽蓝的塑造可以看作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日本审美意识。比法隆寺更古老的伽蓝,还有飞鸟寺、四面佛等遗迹。以飞鸟寺为例,从中门进入后,塔居中排列,四周是三座金殿,四座天竺的塔和金殿对称排列在寺庙的纵轴上。上集二寺发现的寺庙遗迹排列与百济和高句丽发现的非常相似,这在日本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法隆寺将佛塔和金堂布置在寺庙的横轴上,不仅是日本的先例,而且在日本被塑造成独特的法隆寺式伽蓝布置,至今对日本寺庙的布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门、中门、报告厅位于法隆寺西院中轴线上。金堂和佛塔位于东西两侧,平面尺寸和立面高度差异较大。这种不对称的并列布局完全是日式的。日本建筑从对称到不对称的发展,既适应了日本丘陵的地形,也反映了日本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除了法隆寺,日本其他很多神社也采用不对称布局,这是日本崇尚自然美而不过分强调“中心”概念的体现。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大规模修建寺庙。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殿,几多塔烟雨。”可见南朝的寺庙很多。据《南朝寺考》中记载。续曰:“梁氏和殿二千八百四十六座,都下殿七百余座。”

遗憾的是,中国现存的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建筑几乎已经很难见到了。据梁思成考证,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是南禅寺,建于782年。唐代只有三座古建筑,五代不到10座,而奈良有25座古建筑。

早在7世纪初,日本苏王朝的圣德太子就开创了向中国派遣官方使团的先例,这一行动持续了几个世纪。大批驻唐使节在中国寻求宝贵的经验和技艺,带回了当时先进的建筑、礼仪、艺术和佛教。尤其是在建筑技术上,日本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早期古建筑都是从同时期起作用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移植或直接复制而来。今天,散落在日本各个历史遗迹中保存完好的古代木质建筑,清楚地印证了这一历史渊源。

为什么日本对古建筑保护的这么好?和这三点有很大关系。

以Horyuji为例,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它的喜爱程度。

670年,大火后,重建了现在的法隆寺西院伽蓝;丰臣秀赖清朝(17世纪初)和鲁园至宝永(17世纪晚期-18世纪早期)统治时期,江户幕府五代将军德川恒义的生母桂长源建造了这座伽蓝庭院。

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多文化成果被破坏,作为封建糟粕烧掉。这一时期的灭佛废佛运动也使法隆寺和其他一些佛教寺庙受到重创。

1897年颁布了以建筑为保护对象的《古佗寺保护法》。在该法的保护下,法隆寺金堂、五塔等建筑被认定为“国家指定文化财产”。

1934年,金堂和五塔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昭和大修”。

1949 65438+10月24日,法隆寺金堂失火。

1950年,为了防止火灾等事件再次发生,日本政府整合了原有的《古社寺保存法》、《古迹自然遗迹保存法》、《国宝保存法》,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

申请世界遗产后,日本政府控制每天的游客数量,注重佛寺的卫生防护,努力延长佛寺的寿命。

此外,法隆寺的大规模改造采取了“延寿”的保护措施,修复后的寺庙看起来依旧如故,没有任何改造的迹象。寺庙维护的每一步都非常严格,在防腐、防蚁、防火、防震等方面都有过硬的施工技术和严格的程序。

从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产保护法》开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在未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消失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当然,随着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协同保护方式的不断发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