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灾难性的暴风雪。
第一次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也就是西周早期的第一个寒冷期,几乎没有相关史料。最早的记载并没有直接说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编年史。这件事发生在西周王晓的第七年。"到了冬天,大雨和冰雹打死了牛马,河汉都结冰了."当时有些牛马是野生的,因为抗冻性强而冻死,可见大雪的凌厉。
第二次是: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相当于西汉末年到隋朝初年,期间经历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其实在此之前,气候异常已经出现,旱涝灾害不断。当刘彻(汉武帝)当皇帝的时候,连续几年冬天都有特大的大雪。《汉书·五行志》记载了西汉时期的重大雪灾。“梁武帝开国元年十二月,大雨大雪冻死了很多人。丁原第二年的三月,下雪了,地面有五英尺厚。丁原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元帝赵建二年十一月,齐楚大雪,深达五尺。”很多普通人都冻死了,积雪有五英尺厚。按照汉朝的单位换算,现在一尺约22厘米,五尺将达到110厘米,可见雪量之大。古语有云,人高七尺,大雪几乎到了古人的胸口。
第三次:唐宋元时期,唐朝末年下了一场超级大雪,连宫里的人都天天冻死。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叶莉(唐昭宗)年(公元901)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第一,夏秋之交下了很久的雨。入冬后开始下雪,甚至雨夹雪直到春天才停止,也就是史书上说的“从冬天至日一直下雪到春雨”在这样一个糟糕的下雪天,甚至宫殿里的食物也被切断了,所以叶莉不得不命令宫人在宫殿里建立一个小磨坊来磨豆子和小麦以满足他的饥饿。“自后宫十六宫,亡者死于三月四日。”在御所里,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可想而知。
宋代五行史上关于暴风雪的记录是北宋初期最多的。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的22年间,有5年发生雪灾。关于宋代雪灾的记载很多,冻死的动植物不计其数。《宋史·五行》“天禧元年十一月,京城大雪严寒,冻死多人。路上有丧尸,被送去郊区埋了。第二年正月,永州下了一场大雪,持续了六昼夜。河流和小溪里的鱼冻死了。郑和三年十一月,下了十多天的大雨雪,地面八尺多高。冰很滑,马不行。我命令官员坐轿子入朝。很多鸟死了。”郑和三年十一月下了十几天雪,冻死了很多鸟。雪有八英尺深,所以你可以想象它有多可怕。人跳进去,瞬间消失。当时在首都站岗的士兵冻得无法携带武器,有些士兵被冻成了僵尸。“百姓没吃没烧,政府只好让百姓去御花园砍花砍树当柴烧。
第四次寒冷期是明清时期,降雪多日,天气寒冷,积雪之深令人恐惧。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西、浙江、皖南、苏南等地均有积雪“张裕”的记载。一英尺是十英尺。明清时期脚的标准不一样,大概是0.32-0.35米,和今天的一尺33厘米相差不大,大概是2升饮料瓶的高度。“张羽”约3.3米,相当于10个2升饮料瓶的高度,高度估计和农村老家平房差不多。朱祁钰(明太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天,中国自北向南下起了罕见的大雪,天气异常寒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下了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苏州、江苏、太湖停航,港口结冰,“人畜冻死”;浙江安吉,“冻死100多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朱厚照在郑德做了八年皇帝(公元1513)。华东地区下了最大的雪,河流结冰,鸟兽冻死,连村民都冻死了。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南方大湖同时成为“超级溜冰场”:太湖,“冰封,行人冰面行走十多天”;洞庭湖“冰天雪地,人骑可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连续下了40到60天的大雪。黄河到龙门段结冰,淮河结冰两个月。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地方志中,都有冻死人的记载。
离我们最近的是2008年的特大雪灾。大范围的暴风雪。从东北三省的哈尔滨、伊春、佳木斯、四平、松原、沈阳、鞍山、本溪、葫芦岛、锦州,到内蒙古的库伦、通辽、科左后旗,再到山东的济南。白雪覆盖了不到半个中国。沈阳平均降雪量和积雪量已全面超过2007年元宵节暴雪,平均积雪约40厘米,成为辽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雪。10月9日165438,内蒙古通辽积雪深度打破1951以来最深记录。在通辽科尔沁地区,由于积雪太深,当地居民基本靠“爬行”出行,风力高达八九级,令人目眩。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08年的雪灾。当年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冻雨。下雨的时候是0℃以下的过冷水。当它接触树枝、电线、干草等地面物体时,会冻成光滑晶莹透明的冰壳。正是低温冻雨造成了供电中断、京广铁路湖南段和京珠公路湖南段中断,严重影响了当年的春运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