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身份证的历史演变

居民身份证的历史

居民身份证作为我国的法定身份证件,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证件规格统一,由执法机关制发,可全国通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携带和使用方便,不易伪造。这些特征是工作证、介绍信、学生证等其他身份证件所不具备的。身份证是不可替代的。分阶段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不仅是户籍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适应改革开放,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用户口本和单位介绍信证明身份。建国初期,曾经有人想过制作身份证件来代替户口本和介绍信,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实现。

1986年4月6日,国务院批准了《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的通知》,同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拉开了居民户口认证管理的序幕。

从1984到1991,是我国发放居民身份证的试点和集中发证阶段。根据中央、国务院指示,北京市率先开展1984认证试点工作。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天津等9个大城市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了发放居民身份证的组织协调、技术、工艺、装备和开发工作。发放居民身份证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安部主管部门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商讨,保障了发放居民身份证的经费。建立认证中心和机构;认证设备和原材料的试生产和生产。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借鉴国外制证技术的生产工艺,制定了制证技术行业标准,举办了数十期制证组织和设备制作制证技术培训班,为全国制证工作奠定了基础。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问世,采用聚酯薄膜密封,15位的单页卡。最初,大量的身份证是手工填写的。据了解,当时有关方面曾就居民身份证是否应包含“婚姻状况”和“职业”进行过争论和讨论,在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最终决定不纳入身份证。

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标志着我国居民身份证制度正式确定。1986 165438+10月3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此后,根据国务院部署的全国五年(1986至1990)集中认证计划,各地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完成试点的基础上,居民身份证发放工作已从城市向农村分阶段展开。1988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居民身份证发放工作电话会议。在大会上,原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确保在建国四十周年前夕完成5亿人的认证任务”,并提出明确要求。同年10月25日,65438,公安部召开全国加快居民身份证签发工作电话会议,提出“确保完成签发任务,如期在全国实行居民身份证使用和查验制度。。根据两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各地及时调整发放安排,终于在国庆40周年前超额完成了5亿张的发放任务,使大中城市、交通要道、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特区、旅游区、边境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公民领到了居民身份证。居民身份证使用查验系统的顺利实施,方便了居民日常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在保障国庆40周年庆典和举世瞩目的亚运会安全、打击犯罪活动、管理流动人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当时国内原料、工艺、设备和工艺水平的限制,使用的印刷设备比较落后,手工操作程序多,制证分散,不仅难以保证身份证的质量,也无法安全有效地防止伪造。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公安部在1991立项,进行制证技术和设备的技术改造,还吸收了各地公安机关的技术创新成果,打造了国内全新的制证技术体系。改革后的新技术的优点是:缩短了制证周期;实现了证件的现代化、封闭式制作,部分证件安全保密;证书一致性好,防伪能力提高。

但随着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非专业人士伪造包含加密技术的证书成为可能。因此,为提高证件的防伪性能,我国新版防伪居民身份证从1995年7月1日起启用。证书采用全息透视塑料包装防伪。使用这种技术后,身份证不脱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改变已处理信息的企图都会破坏全息图像,从而有效地防止伪造和篡改。

从1999、10、1为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信息化管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便人民生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实施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国家对每一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自当日起,公民申领、换领、换发18位居民身份证。之前发放的15位身份证仍然有效,在有效期内无需换领。公安机关不会要求市民提前换领,但持有人要求换领的,可以换领18位居民身份证。在更换和更换新卡的同时收回旧卡。

公民身份证号码为特征组合码,采用原居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是地址码,第7到14位是出生日期码,第15到17位是序列码,第18位是校验码。具体含义是:地址码表示公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市、旗、区)行政区划代码,出生日期码表示公民出生时的公历年份,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内为同一年出生的人编制的顺序号(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校验码采用数据处理校验码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了近20年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IT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且现有身份证存在易伪造、难验证等缺陷,给公安部门实施有效管理、提高案件侦破率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公安部门经过多年论证,在加强防伪和检测手段研究和实施的同时,决定研制新的身份证来替代现有的身份证。

在综合考虑和比较了磁条、光码、OCL码、条形码、芯片等各种材料后。,身份证制作专家最终决定选择芯片。然后根据身份证发放数量、居民使用水平等因素,决定选择非接触式芯片,避免了接触式芯片易污染、磨损、击穿等缺点。

据专家介绍,新身份证的尺寸将与现行身份证相似。它由一种无污染的有机材料制成,带有一种不能直接看到的特殊芯片。专用芯片包含两部分信息:视觉信息和机器可读信息。视觉信息与现行身份证基本一致,包括性别、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等一系列身份特征。除了视觉信息之外,机器可读信息可以使用指纹或其他人类生物识别技术来更有效地识别个人。专家指出,一方面,新身份证可以满足未来信息化的需要,可以直接与电脑通信;另一方面提高了防伪性能,既能有效防止伪造和变造,又能防止内部在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公安部将建立身份证数据库,全国联网。

需要明确的是,公安部门计划发放的居民身份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ic卡。据公安部专家介绍,由于身份证是中国居民的唯一合法证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严肃性。所以二代身份证使用的材料不可能和流通中的银行卡、电话IC卡一样,不可能实现一卡多用。据了解,普通IC卡由PVC(聚氯乙烯)制成,由于温差变化无法长期保存,生产和销毁过程中会污染环境,根本无法满足身份证长期大量使用的需求。

新一代居民身份证只要非接触式读卡,一眼就能识别一个人的真实身份。专家表示:“非接触式IC技术(即卡在一定距离内不插入机器即可读写)已广泛应用于国际公共交通收费系统等领域,但在我国应用于身份证尚属首次。”

发放居民身份证是户籍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发部门本着“方便群众、科学管理”的原则,在满足身份证件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使其价格为群众所能接受。另据了解,新身份证将采取滚动换发的方式,在新卡发放期间,原身份证保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