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问题

七年级末的材料分析

一、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汉兴,继秦之弊,天子既然不能有马(四马毛色相同),就骑牛车,齐人无盖。——《平怀书·史记》

材料二:(汉文帝)曰:“农为天下之本,始其故土,吾亲自耕之。”——《史记·孝德》

材料三:(汉景帝)曰:“农为天下之本。金珠玉,饥不能食,寒不能衣,使郡州劝农桑。”

——《韩曙》

材料四:(汉武帝)万物充盈,而财库则积财万贯。首都的钱多得教不过来。太仓的小米,沉香阴溢,暴露腐败,不能食用。——《平怀书·史记》

(1)西汉初年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答: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2)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什么?那么汉初发生了什么呢?

答:重视农业。汉初出现了“文化场面统治”的局面。

(3)汉武帝时期,国家有了新的发展。发生了什么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即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外交原因或措施)

答: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1)政治原因:削弱诸侯国力量,诸侯国数量越少。

(2)经济原因: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管理权收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统一。

③思想原因: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为封建正统,设立国子监。

(4)军事原因: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团结。

⑤外交原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4)汉武帝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答: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得到统一,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2.材料一:他命令将领大规模反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迁到那里开垦土地,保卫边境。后来为了抵御匈奴,修建了著名的万里城防。

材料二: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凯撒曾经穿着丝绸长袍出现在剧院,引起轰动。后来,穿中国织锦和刺绣的衣服成为罗马上流社会的时尚。

材料三:“汉武帝时,西域有三十六国。韩是使者,又是校尉。宣帝改都护。”.....王莽篡位,降诸侯。因西域民怨,叛乱,与中国绝交,复为匈奴。匈奴收税又刻,各国苦不堪言。在建军过程中,他们都要求内政,他们也愿意要求保护。.....在永平,北鲁受到诸侯的威胁,城门白天关闭。十六年,明帝被任命为将军,他向北方的匈奴进军...西域被隔绝了六十五年,这是一次交流的恢复。...因为超级保护...因此,超过50种的Sinatras属于这个属...——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1)材料一里的他是谁?他修建的万里城防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答:指的是秦始皇。西临临洮,东临辽东。

(2)材料2中提到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是哪个朝代?中国的“丝袍”当时是通过什么渠道运到欧洲的?谁为它的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答:西汉。丝绸之路。张倩。)

(3)材料3中的“武帝”和“北鲁”是谁?“独孤”是什么意思?“宣帝改都护”是在哪一年?这个“独虎”的作用是什么?它的设定有什么意义?

答:“武帝”指的是西汉的武帝。“北鲁”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

“都护”是指对西域的保护。公元前60年。职能是主管西部事务。

它的建立标志着新疆现在归中央政府管辖,被称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以超为护”是什么意思?答:东汉时,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

(5)秦汉与匈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到了汉朝就变了?

答:秦朝是战争,汉朝是“和-战-和”。

汉朝初年,国力衰弱,只好“亲”匈奴;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匈奴分裂,其中一方主动亲西汉。

3.材料一:楚越地广人稀,用米养鱼,或者用火养鱼,...不是等贾(买卖),而是穷无积累。是长江淮河以南,那里没有挨饿的人,没有女儿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地广人野,人勤于自业。当他们一岁或(丰收)时,他们会在几个县忘记饥饿。——宋书

(1)上面两段描述的是什么时期,什么地区的社会场景?

答:材料1描述了汉代江南的社会景象。材料二描述的南朝江南社会景象。

(2)材料1和材料2对江南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答:材料1中描述的江南地广人稀,农耕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贫富分化程度低。

第二份材料中描写的江南非常丰富。如果是丰收年,仅一年收获的粮食就可以满足几个县的需要。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汉代的江南还没有发展起来,而魏晋南北朝的江南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3)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或者客观原因是什么?)

答:西汉时期,江南经济比较落后。魏晋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变化的主观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他因素还有:①江南雨量充沛,气候炎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江南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3)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4)这种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江南开发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一:乃玉皇帝对大臣们说:“今天,人们欣欣向荣,而他们却一事无成。他们怎么能展示自己的未来呢?”我住在一个偏僻的州,我想搬到中土世界。如果我不南下,我应该迁都这里。为什么王子要这么做?想动的是左,不想动的是右。"...老人们不愿内迁,又怕南征,就决定迁都。——以史为鉴

材料二:有一天,袁弘在街上看到一个穿鲜卑衣服的女人,就责怪尚书元成没有尽到责任。程远说:“现在穿鲜卑衣服的人不多了。”袁弘不满地说:“你要全城都穿鲜卑衣服吗?”

材料三:朱未写了一封信:“北方人称地拓,后人称后记。”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所以被称为拓跋。土地是万物之根,应该改姓元氏县。

(1)材料1中的“皇帝”,材料2中的“袁弘”,材料3中的“朱未”分别是谁?材料1中的“皇帝”决定做什么?为什么?

答:指北魏孝文帝。材料1中的“皇帝”决定迁都洛阳。

因为(1)原来的都城平城,这里气候干燥,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

(2)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③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

(2)在材料2中,为什么袁弘指责程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答:因为北魏孝文帝规定北魏政权的官员和亲属必须穿汉服。

(3)材料3中的上谕提出了哪些措施?这项措施的依据是什么?提出这个依据的用意是什么?

答:鲜卑人改姓汉。依据是北魏是黄帝的后代,土地是万物之本。

意图是:为了加强与汉族的联系,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4)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些事件?关于这一事件还有什么其他措施?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答: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措施如下:①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2)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③采用汉族的控制和法律。(4)学习汉族的礼仪,尊孔,以孝治国,倡导尊老敬老的风气。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5.材料一“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民间除官府外,只能收藏医药、占卜、种植等书籍,其余一律集中焚烧。他还活埋了400多名暗中诽谤他的儒生。”

材料二:“凡非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别无他法,不可兼用。邪君说止了利益,那么统一的纪律就能统一,法度就能明确,人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阅读材料答案:

(1)历史上所谓的材料1反映的内容是什么?答:焚书坑儒。

(2)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坏处?答:加强思想统治。它扼杀了思想,摧毁了文化。

(3)材料二董仲舒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汉武帝的目的是什么?答:统一言论和思想。

(5)试比较两个皇帝的异同?

答:两个事件的目的和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次事件的方式和结果是不同的:秦始皇用法家思想非常粗暴地摧毁其他思想文化,结果不但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秦国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教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和巩固。

6.“老人卧虎藏龙,志在千里,先烈暮年勇。”

请回答: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曹操。

②“烈士”是什么意思?答:指有野心的人。

(3)这里的“强心”是什么意思?答:“强心”就是统一全国。

作者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做这种事?

答:北方的统一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他之所以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广纳贤才,重视人才。经济上,耕种土地,奖励农耕。在官渡之战中,袁俊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7.阅读材料

魏主想改变北方风俗,介绍了他的大臣。.....皇帝说:“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盛。今欲破北语,从正音起。”

——《紫同治剑》

(1)以上内容反映了哪个时期哪个皇帝的史实?答:北魏,孝文帝。

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改革?答:迁都洛阳;改汉服;学中文;采用中国姓氏;和汉人结婚。

(3)有人认为他的中国化不值得肯定,改革加速了国家和民族的衰落。你同意吗?为什么?你如何评价他?

答:我不同意。因为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应该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历史进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个民族的“衰落”为标准。他的中国化加速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充分肯定。

二、分析问题

1,阅读以下材料:

吴起变法后,秦国最强,不断吞并邻国的土地。公元260年,秦国巨鹿之战后,其他六国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公元前230年,赵、魏、汉、楚、燕、齐先后被吞并,建立统一的国家。然后秦王采用了“皇帝”的称号,在中央设置了宰相邱和一个古士,由皇帝任命;地方设立县长、县令,由上级任命。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管理人民收税,此后的朝代基本没有沿袭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

用你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错误并改正它们。

例子:错误的吴起变法纠正商鞅变法

①错误_ _更正_ _公元260-公元前260年

(2)误差_ _修正_ _巨鹿-昌平

③错误_ _修正_ _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65438年+0

(4)纠错_ _赵、魏、韩_韩、赵、魏

⑸错误_ _更正_ _总理-总理

[6]错误_修正_上级_皇帝或朝廷直接

(7)错误_ _更正_ _无-已删除。

2.阅读以下材料

三国时期,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员和强大势力趁机扩张势力,形成了许多割据的军阀集团。。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脱颖而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纳贤才。经济上,均田制的实施增强了经济实力;军事上。200年,曹操击败袁术,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最终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接着,曹操发兵南下,企图统一全国。2006年,曹骏和孙刘联兵决战官渡。曹操失去了华容道,再也无法南下。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植废汉帝。自称皇帝,改国名为“曹魏”。有古人评价曹操——“能臣治天下,乱世奸雄”,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用你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错误并改正它们。

例:错误:_三国时期_更正_东汉末年_

(1)错误:_ _更正_ _(田军令——填海造地)(2)错误:_ _更正_ _(袁术——袁绍)

(3)错误:_ _正确_ _(赤壁之战——官渡之战)(4)错误:_ _正确_ _(长江——黄河)

5]错误:_ _更正_ _ (206-208) [6]错误:_ _更正_ _(官渡-赤壁)

(7)错误:_ _正确_(曹植-曹丕)(8)错误:_ _正确_ _(曹魏-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