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革命故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湘南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龙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以毛泽东为党代表,朱德为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罗晓山脉中段。周围五百里都是高山,地形十分险要。1928 165438+10月中旬,红军在宁冈、新城、谷城集结进行冬训。
由于湘赣两省敌军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几乎断绝了与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的盐、棉、布、药材、粮食极其匮乏,筹集资金也遇到许多困难。
红军官兵除了伙食,每人每天还要交5毛钱伙食费。一日三餐多为糙米、南瓜汤,有时还有野菜。冬天到了,战士们还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存粮食问题,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多是从宁冈大隆运过来的。大隆的粮食集中在龙市、古城等地。
朱德经常随队去摘粮,一天行程50公里,空手上山下山非常困难。但他的两个篮子每次都是满满的,而且走得很稳很整齐,年轻力壮的男孩子常常被他甩得远远的。
战士们从心里钦佩朱,但他们心疼他。四十岁以上的人在为革命奋斗,还要翻山越岭挑粮食。如果他们筋疲力尽了怎么办?大家一讨论,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有扁担,很担心。他让警卫员买了一根碗口粗的竹子送到老家,连夜开始了扁担。
在月光下,他熟练地将竹子折断、切割、刮削、锯开,很快就将半根黄面白面的竹子做成一根扁担。为了防止士兵再次藏匿他的扁担,上面刻着“朱”三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倒,拾粮队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士兵中间。大家看到他有了新杆都很惊讶,崇敬之情又多了几分能量。从此,朱德扁担的故事流传开来。
为了永远纪念朱德冲锋陷阵、艰苦奋斗的精神,井冈山军民专门谱了一首歌来歌颂他:“朱德挑谷去坳,粮绝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2.“八个女人投河”
抗日战争时期(1938+00),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的带领下,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他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的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又被敌人围困。在绝境中,他们面对日伪,拒不投降,销毁枪支,手挽手涉入乌顺河,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唱国际歌《奴隶们起来吧》,集体沉入江中,英勇为国捐躯,表现了中华民族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他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教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战士、黄桂清、和,服装厂厂长安顺富。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慧敏只有13岁。
3.琅琊山五壮士
1941年,侵华日军对河北易县琅琊山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持续的“扫荡”,造成了天岗、东楼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剧,企图以残暴的“三光”政策“蚕食”我们的抗日根据地。?[6]?
1941年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企图包围杨成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师。
24日,日伪军3500人突然包围了琅琊山地区,包围了邱威团、易县、定兴、徐水、满城等县的游击队及其周围群众2000余人。形势非常严峻。
秋微上校迅速向杨成武司令员报告了这一情况。为了解救游击队和当地群众,杨成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命令第3、20团佯攻关头、松山、干河一带的日军,促使日军从琅琊山东北部署增援部队,以利被围游击队和群众从琅琊山东北突围。
根据这个作战计划,秋微上校把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第7连。午夜时分,秋微上校指挥部队和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转移到天岗、牛岗和松岗。清晨,日伪军误以为秋微团已被包围。伪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向狼牙山方向猛烈进攻了500多天。
7连战士早已在敌人必经之路埋下地雷,让日伪军留下50多具尸体,仓皇逃回。日军指挥官确信秋微所在的团已被包围,于是命令部队再次疯狂进攻琅琊山。
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死亡,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指导员蔡命令的班留下来坚持下去,以便大部队和七连的伤兵能安全转移。
为了拖住和吸引日伪,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战斗边向七排坨方向撤退,把日伪引向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上方时,所有的子弹都已经打光了,于是他们举起石头向日伪部队扔去。
日伪军发现没子弹了,冲到山顶,喊着“活捉,活捉!”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缴获他们的武器,落入他们的手中,他们砸碎了枪,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 * *制作党万岁!”等口号跳崖。
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英勇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被悬崖上的树枝钩住,幸免于难。
班长马宝玉等5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4.“董存瑞轰炸掩体”
5月25日凌晨,1948,黎明前,阵地一片寂静。士兵们焦急地等待着进攻的信号。随着空中的三颗红色信号弹,解放军强大的炮火压制了莫斯山上所有的敌人火力。
在硝烟和火光中,泰山之巅的砖塔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猛烈轰击击倒,炮塔也被打掉。很快,泰山顶上插上了胜利的红旗。
下午3点半,第二次攻击开始。六公司收费龙华中学。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一样横扫过来,把士兵压在一个土坡下,抬不起头来。
原来,这是龙华中学东北角一座横跨干涸河道的桥上喷出的六团火焰。狡猾的敌人在桥上建造了一个巧妙伪装的碉堡,阻止了我军的冲锋。
此时,董存瑞和战友们已经向连长有据可查,要求炸掉这座桥式碉堡。副连长白派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处,炸药包被敌人子弹打中。李振德死亡,另外两名爆破手重伤。
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求六连从中学东北角冲进去,配合已经冲进中学的兄弟们,迅速解决战斗。副连长白命令董存瑞炸毁碉堡。
董存瑞拿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智顺义的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向前爬行,一会儿又站起来,在智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中猛烈奔跑。
在桥型碉堡里,国民党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从他耳边掠过。正要冲进开阔地时,智顺义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董存瑞说:“你在这里掩护!”
一颗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碉堡前的鹿砦和铁丝网。国民党军的机枪又急匆匆地向他扑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智顺义站起来,正要冲上前去。他突然起身,跳进干涸的河沟,进入国民党军的火角。
这时,他的腿受伤了,血流不止。他抱着炸药冲到桥下。这座桥离地一人多高,两边都是砖石,没有沟也没有边,哪里都没有放炸药的地方。
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就炸不了碉堡,也找不到什么东西代替河床上的火药支撑。我们做什么呢智顺义清楚地看着这一切,着急地握紧了拳头。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巨大的冲锋声,该进攻了。
董存瑞抬头看着桥顶,看着身后倒下的战友。他停顿了一下。突然,他向左倾斜,站在桥中央。他左手举起炸药包,让它紧紧地贴在桥底,右手拉着导火索。智顺义看到后,一跃而起,奔向桥下的战友。
董存瑞见此,厉声道:“躺下!趴下。趴下。!"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毁,董存瑞用生命为部队开路。他死时只有19岁。
5.《飞越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挺进天险大渡河。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只有一座索桥可以跨越。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夺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止红军北上。后来又派出两个旅增援,希望把我红军消灭在桥上。我军早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
28日上午,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上午攻占泸定桥!”只剩下20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军两个旅和援军正向对岸泸定桥进军。领先敌人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击溃了几个沿路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离泸定桥还有110里。士兵们整天都没顾上吃饭。又开始下雨了,把他们都淋湿了。打败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漆黑的夜晚,他们冒着大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行。
突然,对岸出现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来,显然是敌人的援军。红四团的战士干脆点起火把照亮道路,和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这里的火把,声嘶力竭地喊道:“你是哪个地方的?”我们战士大声回答:“是红军拉倒的。”另一边的敌人并不可疑。两军如两条火龙,走过大渡河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大,倾泻出两岸的火把。对岸的敌人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扎营。红四团仍然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把两个加强旅的敌人甩在后面。
泸定桥离水有几尺高,由13条铁链组成:两边各两条,算是桥围栏;下面并排9块,甲板上铺木板。人在桥上东倒西歪,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都被敌人搬走了,只剩下铁链。
往桥下看,真吓人。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峡谷直泻而下,撞击着岩石,溅起十多英尺高的浪花。海浪声震耳欲聋。
桥那边的泸定城背靠大山,西门对着桥。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起了防御工事,带着天然的危害,疯狂地向红军喊:“加油,看你飞过来!”
红四团立即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上指挥战斗。号手吹响了号角,所有的武器一起开火。炮声和喊叫声瞬间震动了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名英雄带着短枪、军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攀上铁链冲向对岸。他们后面是第三连。士兵们,除了武器,每人都拿了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好桥。
突击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火烧桥,桥立刻被大火包围。就在这危急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去吧!”
听到党的号召,英雄们更加绝望了。他们都像箭一样穿过熊熊烈火冲进了城内,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守城的敌人大部分被消灭,剩下的狼狈逃窜。
红四团英勇攻占泸定桥,取得了长征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红军主力越过天险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