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是什么来历?

灵谷寺位于南京中山陵东1.5km处,原名江山寺,在今明陵内。灵谷寺建于南朝梁十三年(514)。它建于梁武帝,用来埋葬一位著名的僧侣。据《高僧传》卷十载,宝芝亦为宝芝,与金城(甘肃兰州)共姓。出家后,他勤俭学佛,佛学造诣颇深。传说南宋元年(453年)以后,言行大相径庭。“手脚皆是鸟爪”,经常随身携带古镜、剪刀尺子、扇子之类的东西,赤脚行走,“写诗时,字如预言。齐武帝、梁武帝、侯望舒被尊为“圣僧”,极受推崇。

宝芝去世后,梁武帝在钟山西南坡宝芝的埋葬地独龙府建了一座五级木塔,并逐渐扩建为寺庙,取名开山精舍。当时佛教非常兴盛,中山一带有70多座佛寺,但开精舍的规模最大,被称为中山第一禅林。从山门到大殿有五英里。寺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吴芳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庙后面有一座探宝塔,非常雄伟。

唐朝干福年间,改名为包公院。宋朝开宝年间(968-1975),改名为开山道场。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将此寺命名为“太平兴国寺”。后改为十方寺、江山寺。

明朝定都南京后,选择了中山以西作为皇家墓地,明太祖将寺庙迁至中山以南。此处“左有山,右有山,北有障视天,穹后腾空,山布局,若堆于天边。”寺庙建成后,明太祖授予“灵谷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南巡时,幸遇钟山,获朝廷赐“古灵禅林”匾额,并赠殿一副对联。

现在的灵谷寺是1928至1935年间在原寺址修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古灵公园,但习惯上仍称灵谷寺。灵谷寺的大门是一座三拱大殿,两边铺着绿琉璃瓦和红墙。中间门上的书名是“古灵圣境”,两边的书是“宋圣”和“全陶”。大门正南方是一个近百米长的月牙形放流池,也叫万公池。据传说,它是由明太祖用一万名军事工人挖掘出来的。进了大门,雨水通道就是无梁厅。五粮店,原名五粮店,因供奉无量佛而得名。它是灵谷寺仅存的建筑。因为整个建筑是用砖和石头砌成的,没有梁和椽子,所以又叫无量殿。该庙高22米,宽46.7米,深37.9米。北有三个拱门,南有三个拱门,四面都有窗户。它结构坚固,气势雄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庙前有一座有顶的阵亡将士牌坊。中间正方形刻有“仁义”,背面刻有“救国救民”。广场的前面是一对白色大理石。殿内墙上刻有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刻有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五粮店后面是第一座阵亡将士公墓。这座墓连同位于东西300米处的第二、第三墓地,共埋葬了1029名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弧形墓墙后面是宋风亭,建在几十级台阶上。展馆高10米,宽41.7米,有二层。亭子后面的过道中间有一个宝鼎。上面刻着“丁扬吹训”的字样。向北约100米是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古灵塔,高66米,九层八面,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它是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建于1933,当时称为阵亡将士纪念塔,俗称九层楼。塔内中央石柱周围有螺旋形台阶,共有252级,每层铺有蓝色琉璃瓦,塔外有一圈回廊,四周有石栅栏供游客远眺。五粮店东有灵谷寺,寺内大殿供如来;大道唐珏为玄奘法师提供灵骨;观音阁供观音菩萨;还有佛经楼、弥勒殿、祖堂等建筑。庙门对面是带顶的黄色影壁。寺东有一座高约5米、刻有“古灵·沈宋”字样的优质碑。过小桥往东是一座名为“刘一厅”的古建筑,现在是一家涉外餐厅。从留香堂到邓墓东南不到100米。墓门中间是一个圆形的花坛。两边都是露天的游廊,游廊上覆盖着混凝土条和紫藤。游廊的尽头有一个方形的亭子。墓前铺设雪松、柏树,地下铺设草坪,东、西、北三面石墙环绕。墓前有一块花岗岩墓碑,刻有何香凝题写的“邓烈士墓”。墓室呈圆形,建在平台上,高4.5米,直径9.5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