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在古代叫什么?

贵阳,因位于山之南而得名,沿用了400多年。古桂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竹”闻名,故简称“竹”,又称“朱槿”,别名“临城”、“诸城”,素有“夏都”之称。古名:罗(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汉平帝年间(前28年))、乐进郡(东晋313年)、莒州(唐朝)、贵州(宋朝)、贵州省(明朝)、桂阳府(1569年)。后来贵阳因地处你山之南(今官道岩),山南古为阳,故名贵阳。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设立贵州为省级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率贵州宣威司、桂阳、安顺、平岳,并都匀、黎平、泗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清初,贵州的行政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隶属四川的遵义府及其各县划归贵州。同时,毕节以北的永宁划归四川,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的土地划归永丰府,与广西荔波、湖广平西、天祝一起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版图基本形成。清朝末年,贵州共有12州、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